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盛风苏扇”品牌包装设计

发布时间:2022-02-05 08:2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盛风苏扇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制扇技艺的传承品牌,是中国江苏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完善盛风苏扇品牌包装的文化价值和设计理念,对提升本土非遗产品特色的扇文化包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题通过对消费人群定位后,结合苏扇文化元素细分消费人群,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阶层需求的盛风苏扇品牌包装,传承苏扇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首先,通过对苏扇文化元素资料的搜集整理,建立苏扇文化典型元素资料库。然后,提取苏扇文化元素代表符号,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盛风苏扇现有包装优缺点,对消费人群进行定位分析。最后,对苏扇文化典型元素进行转译,细分消费人群,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主题包装。课题在研究苏扇文化的基础上,细分消费人群,设计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包装设计方案,提升了包装的附加值,为盛风苏扇品牌包装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也为同类扇包装的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文章来源】: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盛风苏扇”品牌包装设计


江南四大才子礼品扇

艺术团,故宫


硕士学位论文2品牌概念模糊的扇盒。总的来说,岳龙、王星记、老阊门、盛风苏扇等知名品牌对扇子的包装重视程度不高,还有些品牌同用一种包装的现象,且包装样式过于陈旧,针对国内扇包装优缺点总结如下:第一、包装视觉的趣味性与独特性体现图1-1是获得Pentawards大奖的江南四大才子“风雅才艺”礼品扇,作者根据苏州四位才子——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个性的不同,而设计出独具特征的四个形象,扇包装的平面装潢极具独特性与趣味性。图1-1江南四大才子礼品扇图片来源:百度搜索第二、强调用户体验,方便开启收纳如图1-2故宫千里江山折扇包装,除了采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浓缩于包装之上,且在开启处系有丝带,方便消费者拿取,充分考虑到了用户心理。图1-2故宫千里江山艺术团扇包装图片来源:淘宝搜索通过同类市场的调研,对于整个行业,包装现状堪忧,缺点如下:第一、品牌意识模糊,不利于区分同类产品纵观国内销售市场,部分包装欠缺对用户体验的考虑,忽视消费情感,只强

“盛风苏扇”品牌包装设计


广泛使用的锦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湘西传统木作技艺谱系图构建及设计应用[J]. 刘宗明,徐玉东.  艺术百家. 2019(03)
[2]湘西传统竹编工艺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及设计应用[J]. 刘宗明,江元媛.  竹子学报. 2018(04)
[3]湘西苗族银饰工艺文化基因图谱构建及设计应用[J]. 刘宗明,张洪亮.  设计. 2018(21)
[4]基于荣昌折扇的创新设计拓展研究[J]. 赖小静,肖志慧.  包装工程. 2017(24)
[5]基于徐州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J]. 陈亮,唐珊.  包装工程. 2016(10)
[6]苏扇品牌文化价值体验研究[J]. 魏洁.  包装工程. 2015(24)
[7]地域特产包装设计的文化转译[J]. 周杨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4)
[8]“文质彬彬”:明清苏式折扇造物思想与审美文化研究[J]. 魏洁,顾平,伏涛.  装饰. 2015(02)
[9]绿色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 李银兴.  包装工程. 2014(22)
[10]缂丝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几点体会——以书画缂丝团扇设计与制作为例[J]. 李超德.  装饰. 2014(05)

博士论文
[1]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 杨祥民.南京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荣昌折扇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研究[D]. 孔德祥.重庆大学 2016
[2]民族风之四大名扇[D]. 朱琳琳.齐鲁工业大学 2015
[3]论广告媒介的互动性与诉求的视觉传达[D]. 徐荧荧.武汉纺织大学 2015
[4]中国传统扇子设计研究[D]. 宋娜.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
[5]从女性视角看中国古代团扇设计之美[D]. 刘琛淼.江南大学 2014
[6]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研究[D]. 伏涛.江南大学 2014
[7]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陈子福折扇艺术研究[D]. 邓昱.重庆师范大学 2014
[8]苏扇传统手工艺现代发展研究[D]. 王丽.苏州大学 2012
[9]论宋代团扇形制对花鸟画的作用[D]. 姚丽彬.天津美术学院 2012
[10]民间工艺折扇制作工艺发掘保护和文化现象探析[D]. 余卉.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14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614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