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低温保存过程中冰晶成核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4-04-24 00:22
细胞低温保存过程中,胞内冰损伤是其主要损伤因素之一,这可以通过控制冰晶成核来降低。本文总结了物理、化学及生物控制成核方法在低温保存领域的应用,归纳了各类控制成核方法的机理及对细胞产生的影响,对比得出生物及化学试剂控制成核方法较为优异。并提出最佳成核温度的概念,在该温度下,胞外冰产生且引导细胞适当脱水,减少胞内自由水,降低胞内冰的产生几率,为控制成核在细胞低温保存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3962958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不同降温条件下低温保存的细胞状态[12]
低温保存细胞时,降温条件不同,细胞状态不同,如图1所示慢速冷冻保存(图1-Ⅰ~图1-Ⅵ)和玻璃化保存(图1-Ⅶ)是低温保存的两种方式,其胞内冰的生成量及形态不同。玻璃化保存是最理想的保存方式,细胞的玻璃态固化不会改变细胞的原子或结构元的位置,因此并未破坏细胞功能[3],但目前很难....
图2典型低温保护剂溶液相图[4]
图2所示为典型低温保护剂溶液相图,Tm为熔融温度,℃;Th为均相成核温度,℃;Tg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d为反玻璃化转变温度,℃。降温时,温度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下,溶液即固化为玻璃态,而Tf~Tg区域冰晶快速生长,损伤细胞,为第一危险区;复温时,温度达到反玻璃化转变温度T....
本文编号:3962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96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