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冰箱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冰箱的产量和普及率不断上升,大容量多温位冰箱的比例更是逐年增大。冰箱是家电中的用电大户,冰箱普及率的不断升高使得冰箱的总耗能逐年增大,冰箱的节能已经成为国家节能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蒸发过冷器用于大容量多温位冰箱制冷系统,是冰箱节能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课题在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理论研究及实验室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以现有大容量双开门冰箱为原型,研制了采用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的冰箱样机,并对样机实际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冰箱原型,设计用于冰箱的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流程,研制冰箱样机,完成各部件选型及加工。(2)对样机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系统在独立运行和耦合运行时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吸排气压力等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控制方案下系统耗电量、间室温度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系统各组成部件设计及制冷系统控制方案。(3)根据样机参数,采用有限热容法建立动态模型,模拟计算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运行性能,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利用模拟计算分析比较双循环祸合制冷系统与独立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性能。设定冷藏循环压缩机与冷冻循环压缩机效率相等的情况下,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较独立双循环制冷系统,其耗电量减小约11.5%,有较大的节能潜力。(4)根据优化方案,研制新样机并对系统运行性能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耦合运行与独立运行相比,耦合运行时冷冻循环开机时间减小,冷冻循环压缩机耗电量降低,冷冻循环总体性能得到提升;同时冷藏循环开机时间加长,压缩机耗电量增大,系统冷藏循环性能有所下降。由于冷藏循环制冷量小,压缩机小型化后导致效率降低,样机所用的冷藏循环压缩机效率低于冷冻循环压缩机,且冷藏循环运行工况偏离现有冰箱设计工况,故而耦合运行模式与独立运行模式下总耗电量差距较小。根据实际压缩机选型调整模型压缩机性能参数,得到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也验证了在更优化的配置下,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比独立双循环制冷系统有更好的节能潜力。
【关键词】:双循环耦合 冰箱 过冷蒸发 节能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65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主要符号表9-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3 多温位冰箱制冷系统研究现状15-21
- 1.3.1 单循环回路冰箱制冷系统15-18
- 1.3.2 双循环回路冰箱制冷系统18-20
- 1.3.3 其他冰箱制冷系统20-21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21-22
- 第2章 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原理及样机研制22-34
- 2.1 冷变换器系统原理22
- 2.2 冷变换器用于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22-23
- 2.3 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流程设计23-24
- 2.4 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部件设计与选型24-31
- 2.4.1 冰箱热负荷计算24-26
- 2.4.2 压缩机选型计算26-27
- 2.4.3 冷凝器选型计算27-29
- 2.4.4 蒸发器选型计算29
- 2.4.5 毛细管选型计算29-31
- 2.4.6 实验装置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31
- 2.5 试验样机介绍31-33
- 2.6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调试及改进34-41
- 3.1 样机调试34
- 3.2 制冷系统优化改进34-40
- 3.2.1 蒸发器优化35
- 3.2.2 冷凝器优化35-36
- 3.2.3 管路布置优化36-37
- 3.2.4 系统控制方案优化37-40
- 3.3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双循环耦合制冷系统模拟研究41-53
- 4.1 系统模型及模拟流程介绍41-47
- 4.1.1 系统模型介绍41-46
- 4.1.2 模拟流程及控制方案介绍46
- 4.1.3 系统部件热容确定46-47
- 4.2 不同间室热容下耦合与单独运行模式性能比较47-49
- 4.3 考虑压缩机实际性能,耦合与单独运行模式性能比较49-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模拟可靠性验证53-68
- 5.1 单独及耦合运行性能参数比较分析53-59
- 5.1.1 蒸发温度及蒸发压力比较53-55
- 5.1.2 冷凝温度及冷凝压力比较55-56
- 5.1.3 压缩机吸排气温度及压力比较56-58
- 5.1.4 压缩机功率及间室温度变化58-59
- 5.2 不同间室储物量组合下单独、耦合运行耗电量分析59-62
- 5.3 空箱冷却速度及耗电量比较62-64
- 5.4 相同工况下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64-66
- 5.5 本章小结66-68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8-71
- 6.1 总结68-69
- 6.2 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5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红;杨东旺;;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制冷系统优化[J];节能技术;2007年02期
2 高新华;高云;;氨制冷系统与氟制冷系统的比较[J];肉类工业;2009年10期
3 张执;;制冷系统的节能[J];河南科技;2010年10期
4 钱伟;;氨制冷系统的“0”故障理念[J];制冷技术;2010年02期
5 吕建民;;几种制冷系统抽真空一般方法[J];家电检修技术;2010年21期
6 杨晓林;;制冷系统泄漏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办法[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2年05期
7 陈玖伟;;利用-15℃制冷系统提高-33℃制冷系统制冷率的方法[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任书娣;张和平;;肉联厂制冷系统冷凝废热的回收和利用[J];制冷;1988年04期
9 杨传顺;;新型制冷系统[J];肉类工业;1990年02期
10 胥金荣;;液化汽式独立制冷系统[J];制冷学报;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华;高云;;氨制冷系统与氟制冷系统的比较[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富强;陈坚;;制冷系统检测与评定[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顾建中;;分散式制冷系统和准集中式制冷系统的应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新华;高云;;氨制冷系统与氟制冷系统的比较[A];全国冷冻、冷藏行业制冷安全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爱红;夏航;;氨浓度报警控制装置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宁静红;李惠宇;彭苗;;超市制冷系统的分析比较与未来发展[A];第3届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田琦;杨凡;;太阳能喷射—压缩二级制冷系统的,
本文编号:511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51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