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视域下的监狱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政法战线、监狱系统独特的职能作用更加凸显,在保障社会公正,实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治文明等方面责任重大。建国以来,我国监狱管理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监狱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在监狱内部管理上日益稳定,在罪犯教育改造上效果不断提升,在狱警司法执行上不断规范。尽管如此,由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使然,监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监企社合一”的管理模式,即监狱、企业和社会管理一元制,功能多元化的监狱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我国监狱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监企社合一”的管理模式,在现代社会深化改革的大环境冲击下,严重地制约着监狱工作的发展,已明显不适应我国对监狱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诸如一些罪犯非正常死亡、脱逃、袭警案件以及罪犯在重归社会再次犯罪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监狱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监狱实现由人治走向法治进程中,在安全管理模式向质量效益模式转变过程中,必须要在监狱管理创新理念上下工夫。本文以和谐社会视域下探索创新现代监狱管理理念为研究视角,提出了关于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监、科学的监狱管理理念,即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管理价值取向;以罪犯出狱重归社会为目的的社会教育;以实行专家治监为标准的内部科学化管理等问题。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提出本课题的来源、意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本章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阐释监狱管理创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通过阐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现状,揭示监狱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及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二章:在总结我国现行监狱管理模式基础上,阐释监狱管理的现状及在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行政人事管理体制、专业狱警队伍建设等方面上存在的弊端。第三章:主要通过对高素质警察队伍建设、监狱文化建设、社会大环境下的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等研究,阐释监狱管理创新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监狱管理创新的几个现实着力点,即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管理价值取向问题;以罪犯出狱重归社会为目的的社会教育问题;以实行专家治监为标准的内部科学化管理问题等。
第一章 监狱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本章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阐释监狱管理创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监狱的根本职责是维护社会稳定,监狱管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通过阐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现状,揭示监狱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及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进入 21 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社会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向往,并始终是不同时期的人们为之奋进的动力所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和谐”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多则象征着一种文化精神,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一种不变的精神追求。
真正把“和谐社会”理论提到科学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恩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阐释中,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的真正解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的科学论述,无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所阐述的相关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上经历了曲折与痛苦,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纠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艰辛发展留下的珍贵历史经验同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针对社会的百废待兴和亟需加强的社会法制建设,邓小平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有了雏形。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在全面分析国家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2002 年 11 月,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
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科学理论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4 年 9 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的重要内容。
2005 年 2 月 19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高度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5 年 10 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被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决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这个重大判断,不仅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也从更深的层面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原则等。
...........................
第二节 监狱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监狱管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和谐地在社会中发展。这需要社会把人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所在,理解和满足人的诉求,在最大化地体现人自身价值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罪犯,虽然作为特殊的“人”,他本身也有社会诉求。因此,监狱必须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教育手段的创新,在充分尊重罪犯合理诉求的同时,培养、塑造罪犯这类“特殊群体”,使之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转变思想观念,从而在出狱后,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因此,对于监狱的创新化管理,不仅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贯彻和其价值的升华上,更应深刻的反映出监狱日常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造,反映在社会对罪犯这类特殊的“标签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内在关注上。其外在核心是监狱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其内在诉求是满足人在社会中理性、平稳、和乐的发展需要。
因此,对于监狱的创新化管理,不仅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贯彻和其价值的升华上,更应深刻的反映出监狱日常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造,反映在社会对罪犯这类特殊的“标签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内在关注上。其外在核心是监狱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其内在诉求是满足人在社会中理性、平稳、和乐的发展需要。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监狱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监狱管理模式主要是“监企社合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其合理性和优势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促进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监企社合一”的管理模式逐渐凸显其弊端。本章在概述“监企社合一”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现行监狱管理在工作规范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弊端等问题。
第一节“监企社合一”监管模式
一、“监企社合一”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狱一直延续着“监企社合一”的管理运行机制。“监企社合一”是指虽然监狱自身和监狱所创办的企业是两个不同的机构,但实质上是一套人马来管理两个不同的机构。自然,两个机构所涉及到的人员额定、履职责任、收纳支出、资产管理则均为一体。与此同时,监狱还要额外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如子弟幼儿园、学校、职工医院等。因为有的监狱管理监区范围较大,有的监狱甚至还自设了公安派出所和法庭①。
在计划经济时代,“监企社合一”的运行机制具有其合理性、优势性。监狱自身实行“购销一体”,其自身的经费供需也主要采用“大包干”和“收抵相衡”的模式。这种“自给自足”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的弥补了国家自身对监狱监狱经费保障的严重不足。此外,监狱办社会保障性企业,也同时减轻了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一言概括之,“监企社合一”的运行机制,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极特殊情况下的产物,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而发展,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促进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二、“监企社合一”的弊端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监企社合一”的运行机制也逐渐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一面,其自身因“一体化”僵化的管理制度也日益表现出尾大不掉、捉襟见肘的一面。这种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监狱职能失位严重。“监企社合一”的运行机制,使监狱管理者既是执法者又是经营管理者。由于监狱自身所承担司法执行职能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导致的结果是当监狱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由于经营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没有竞争力的同时,为了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间接的给监狱本身的司法职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问题,进而影响到监狱司法执行职能的公平公正行使①。
二是监狱企业严重背离监狱管理的本质属性。由于监狱自身的“自己自足”,必然会将监狱运营经费与监狱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联系。罪犯的劳动生产也必然会成为维系监狱正常运转、监狱职工福利待遇的直接来源。最终会使监狱企业严重背离了为改造罪犯服务的目的,导致监狱企业的异化发展。
三是多元化的职能严重削弱了监狱社会功能。监狱除履行必要的改造、教育罪犯社会功用的同时,还要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担的经济社会保障职责。监狱中的小社会,势必会分担监狱管理者的精力和时间,在成为沉重包袱的同时,也同样弱化了监狱自身提高改造质量的自我调整意识②。
.............................
第二节 现行监狱管理取得的成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行的监狱管理主要呈现出狱政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狱警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执法能力不断加强等特点。本节以黑龙江省的相关监狱为例,着重介绍了现行监狱管理取得的成绩。
一、狱政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监管的安全稳定也同时是监狱机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职责所在。监狱的安全稳定与罪犯的管理紧密相关,同时,监狱履行对罪犯的惩戒、改造教育的前提就是确保监狱管理的安全与稳定。
(一)狱政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和细化
对罪犯管理的规范化是监狱管理的重点工作,其自身科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监狱自身的稳定和谐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执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罪犯的规范化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组织规范、科学的基本制度并在管理中严格的执行相应的管理流程,以达到监狱管理的高效协同、有序井然的目的。
以我省监狱为例,黑龙江省监狱系统通过制定严格、细致的管理规定,使每个管理环节都按照规范的标准的执行。笔者在我省最为出名的北安监狱调研时了解到,北安监狱针对监狱自身状况,制定规范化和细化的《监狱管理建设标准》、《警察行为准则》、《通讯管理规定》、《狱门管理规定》、《罪犯的违禁物品界定》、《日常奖惩考核规定》、《涉黑犯管理规定》等实施细则和多项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同时依据监狱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及时调整。
黑龙江监狱在狱政管理规范方面,着重加强了针对罪犯行为养成的规范化建设。北安监狱针对其羁押罪犯多、人员情况复杂、案情较为严重的特点,针对罪犯行为养成能力弱的特点,通过进行有效的行为规范教导,如内务整理训练、军事队列训练等,促使罪犯改变原有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其积极的心态。通过开展严厉打击狱霸、牢头行为,对敢于检举、揭发、制止其他罪犯违规违纪行为的罪犯,严格按照《刑法》规定要求,依法呈报减刑,效果显著。
(二)罪犯生活卫生管理更加科学
生活卫生管理是指监狱为保障罪犯在禁锢期间生活必需的吃、穿、用、住及健康等方面而制定的办事规程、供给标准。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的规范、科学、有序,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所调研的监狱基本能做到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罪犯生活实物量有关标准,按照不低于“社保”最低标准,本着维护罪犯健康的基本需求,并酌情根据罪犯所从事劳动改造不同的工种、强度,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坚持视频采购准入制度和索证制度,提高膳食质量,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监察机制,确保生活经费专款专用。
如坐落在五大连池市的华山监狱,根据气候高寒的特点,本着御寒、整齐、节约的总体原则,统一配发罪犯的棉服、棉被,并确保冬季狱舍的供暖(不低于高寒地区对冬季室内温度的最低标准)、透光(宿舍式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监狱阴暗的外在形象)。
与此同时,监狱系统内投入较多的医疗救治设施,尤其是急诊医疗设施,加强专业狱警医生队伍的建设,并与地方医院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医疗关系,开通罪犯疾病治疗的“保障通道”,切实提高狱内的防范病能力同时,把罪犯死亡率、伤残率等医疗风险降到最低,保障罪犯身体健康。
..........................
第三章 监狱管理创新的软件与硬件建设............................................. 27
第一节 高素质的监狱警察队伍建设....................................... 27
一、提升监狱警察视野.......................................... 27
二、提高伦理法治水平......................................... 27
三、培养专业能力....................................... 28
四、培育人文素养........................................... 28
第二节 监狱文化建设............................................ 28
一、监狱警察文化建设.......................................... 29
二、监狱安全文化建设................................................ 30
三、监狱教育、心理文化建设..................................... 30
第三节 社会制度环境.............................................. 30
一、社会大环境下监企分开的趋势........................................ 31
二、社 会大环境下的监狱管理体制改革.......................................... 31
本章小结................................... 34
第四章 监狱管理创新的几个着力点
监狱管理创新是贯穿于罪犯劳动、教育和改造各个方面的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好如此巨大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体现在监狱管理软硬件建设上,还要着眼于监狱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罪犯出狱重归社会的问题、实行专家治监的问题、监狱管理现代化的问题等几个着力点上。
第一节 监狱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明确监狱管理的宗旨
监狱的管理宗旨作为党的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监狱工作宗旨《监狱法》第 3 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这条规定既反映了监狱工作执法为民,“两结合”的原则,又体现了监狱工作“改造人”的宗旨。
长期以来,传统的监狱管理模式追求的是主观的强制性和行为的约束性,漠视了“人本思想”。其后果就是刑罚的负效应增多,服刑人员与监狱管理机构关系紧张,改造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监狱管理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客观地说,监狱系统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核心价值理念还没有得到彻底彰显,“改造人”这一宗旨也还没有现实地、真正地成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重要标准。
鉴于上述现实,进一步明确监狱管理的宗旨显得必要而紧迫。它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同时也是现代监狱管理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这就要求监狱在狱政管理中真正贯彻落实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原则,真正坚持人是可以改造的,大多数罪犯是可以改造好的指导思想。要求广大干警的提高自身素质、管理技能和工作方法,把罪犯当人看待,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在保障罪犯人权的前提下,开展管理工作,力争将绝大多数罪犯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狱人”的产生,培养和造就“社会人”。
二、树立现代监狱管理理念
笔者认为,现代监狱管理的治监理念,应建立在与当代社会发展、社会思想相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并在发扬我国传统监狱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摒弃旧有落后的管理方法、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创新、改革,并把这种改革的理念贯穿于监狱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现代监狱管理理念应包含着科学、公正、权利、文明、人道、法治、秩序、安全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建国以来,我国在监狱管理,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和方法。好的传统不能丢,要继承发扬,但是过去的许多传统经验、方法已经很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征,有些甚至已经成了我国监狱未来发展的障碍。今天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特别是近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所有这些使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规模之巨大,速度之惊人,其纷繁复杂的程度,正如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高度概括的 “四个深刻”,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可以见得,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代,要改造好一个深受社会消极因素影响的罪犯,缺少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树立现代监狱管理理念是断然不可能做到的。
现代监狱管理理念要求我们,中国建立的现代监狱制度,不仅要与我国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相一致、相适应,还要具有世界眼光,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大胆借鉴和吸收代表人类文明的成果,加速自己的发展。
第二节 罪犯出狱重归社会的问题
和谐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利于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子,并把这种不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的转变为和谐因子。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落实到监狱工作中,就是要求监狱要全面落实贯彻“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评价监狱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改造,在确保监狱自身安全稳定的同时,把罪犯的不和谐因素转变为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次犯罪。
因此,切实关注罪犯重归社会问题,扎实开展罪犯教育改造中的职业技能培养工作,不仅是社会主义监狱宗旨的要求所在,更是监狱司法观念的根本转变的重要体现,也同样是罪犯回馈社会的最重要保障。
一、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是指有意识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生产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操作技能的培训、教育,以满足其在特定工作领域的职业生存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职业技术相匹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育。①
监狱系统在承载应有的法律惩戒、威慑职能的同时,理应更多的承担起以罪犯回归社会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培训、技能训练。监狱所承担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从教育体系上还是从教育方式上,与社会普通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培训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所在。②
(一)尊重兴趣——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一是分类层级化、具体化。针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不应完全机械的照搬社会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在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时,应建立在对罪犯学院科学评估、考量的基础上。由于罪犯自身知识结构良莠不齐,主观学习态度和激励承诺机制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教育主体根据罪犯自身的学历程度、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狱前职业、对矫正方案的期待度、自身的就业期望、社会需求等具体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如,对于未成年的罪犯,在基础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兴趣培养的原则,以初级技能培训为主;对于女性群体,应结合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适合女性群体的技术教育;对于本身就具较高专业技术能力或有较高的学历或在某方面表现异于常人的特长时,鼓励他们以技术教师、知识教师的身份,把自身的技能传授给其他罪犯。
...............................
结语
因此,在监狱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上,必须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依法治监”的现代监狱管理理念。在深入总结我国现行监狱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科学认知罪犯及其改造规律的,深入探究罪犯心理,尊重其内在诉求,充分肯定罪犯服刑改造的主体地位,通过对监狱管理创新的软件——高素质的警察队伍、监狱文化的塑造和监狱管理创新的硬件——社会制度环境的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建设,确保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监狱要进一步在教育改造质量上、管理制度的规范上、社会帮扶的构建上、评估评价体系的确立上、心理矫正功能的构建上、专业人才的培育上下气力,最大限度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不断推进监狱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
[1] 陈世亮. 我国监狱问题的反思与借鉴[J]. 青年文学家. 2011(11)
[2] 阎文青. 论出狱人社会保护制度的完善[J]. 犯罪研究. 2007(04)
[3] 张敏,胡冰霜. 监狱警察心理压力及防治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07(02)
[4] 张志明. 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
[5] 方立天.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宗教的作用[J]. 中国宗教. 2005(07)
[6] 王志强. 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状态的分析[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4(06)
[7] 冯卫国. 对完善我国出狱人保护制度的思考[J]. 政法论丛. 2003(03)
本文编号:11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