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困境与突破策略:公共管理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25 19:30

  本文关键词: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困境与突破策略:公共管理的视角 出处:《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跨区域治理 制度困境 区域发展 公共管理


【摘要】:跨区域治理作为我国解决区域问题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协作领域和范围有限、治理绩效不佳以及协作形式化等问题。跨区域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范式和制度创新实践,其制度困境表现为利益均衡、权力共享、信任建构、责任追究、治理有限和治理正当六个方面。当前,突破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困境,必须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能力、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F290
【正文快照】: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区域之间联系日益密切,跨区域的公共问题和公共议题日益凸显。跨区域治理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探寻政府改革与治理创新的新思路,它打破了狭隘的行政区划界限、超越了简单的政府单一主体,实现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网络化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仓海;唐德善;;水资源公共政策:概念与体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3 蓝浩溥;;农民合作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唐玉青;;水资源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5 安华;延军平;;河北保定市区位特点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6 黄永新;;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用水协会的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7 何晔;;信息阻滞与非政府组织社会保障功能的局限——以陕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汪小兵;;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刘有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行为学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锋瑞;刘七军;李光棣;;干旱区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创新思路[J];冰川冻土;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朱宇佳;;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廖慧卿;;中国公共卫生危机的多中心治理之维[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李洪佳;;合作型信任——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真;刘洋;;以利益共同体为取向的城镇化路径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越倩;;“浙江人经济”发展中的浙江商会[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7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8 燕继荣;;构建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投资社会资本[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9 李燕;;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金昊;;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贾清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耿松涛;公共企业经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政府在群众性体育赛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梁维维;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毛晚春;论中国政府职能结构的量化转型[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靖;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芳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清水;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鹏飞;我国海洋区域管理的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曹玮;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春红;我国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动力研究和制度建构[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旧城更新中经济适用房安居困境的制度反思[J];规划师;2010年03期

2 陈燕妮;;我国失业保险的制度困境对促进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7年26期

3 丁伟峰;;“经济人”视角下对我国食品免检制度困境的反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秦耀辰;张二勋;刘立平;肖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投入产出拓展模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邓水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1年01期

6 胡艺华;;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为视角[J];现代城市;2009年04期

7 克劳斯·胡戈;华提健;;墨西哥的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整治政策[J];地理科学进展;1983年02期

8 魏良亮,屠梅曾;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及对中国区域开发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9 李成刚;;城镇化的本质是区域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J];中国报道;2005年10期

10 陈炜;;论近代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管理中心[J];百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梅;;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以生态链为纽带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丁志刚;;基于外资导向的苏州区域空间特征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刘玉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4 陈文成;;基于三维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方法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宏;杨德刚;乔旭宁;杨莉;王国刚;;天山北坡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社尧;;推进“引种驯化”项目,探索“生态建设”路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路战远;智颖飙;张荷亮;王再岚;田闻瑾;;理性增长中的区域发展支持与统测度[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8 吴鸿斌;李冬梅;安沫平;韩景豹;康青;;探讨河北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节能减排主要技术模式与区域发展重点[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伟新;;2010:融入区域发展进程的澳门 澳门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概念性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玉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子河;谨防不予审批的污染违法项目流窜[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聂成华;安徽供水业“旗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N];安徽经济报;2007年

3 江苏闽 王柳珍;加快城市功能建设 促进新兴区域发展[N];闽北日报;2009年

4 记者 秦德胜 实习生 王汀葭;夏履镇:打造森林城镇 促进区域发展[N];绍兴日报;2010年

5 刘桓 成外宣 洪继东;成华区:以产业研究城市设计引领区域发展[N];成都日报;2011年

6 记者 童曙泉;“京津冀”掀我国沿海开放第三波高潮[N];北京日报;2006年

7 李亚彪邋张和平;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差距渐趋缩小[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8 李荣国;探索区域发展的新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廖兵;我国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增速差距趋于缩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刘青海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与“需求优势”有何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升;区域农村发展差距趋势与成因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4 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杨光;农村公路建设对沿线区域发展影响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张炜熙;区域发展脆弱性研究与评估[D];天津大学;2006年

7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9 苗建军;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钟世坚;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王海龙;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兰兴杰;吉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黄利恒;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悦达;天津开发区物流园区发展战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姜林林;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安昌锋;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光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需求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邬娜;呼包鄂地区区域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杨寅;呼包鄂城市群区域发展中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33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