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包揽到多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从国家包揽到多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 出处:《学术论坛》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治理 国家视角 多元主体 合作共治
【摘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国家视角下的治理理念的局限性:一方面,公共文化项目的推行依循着标准化、均等化、清晰化、简单化的方式,忽略了文化复杂性、族群异质性、地方差异性和个体多样性,造成均等化供给满足不了差异化需求的结果;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借助数字化、集合性的、静态的事实对下级进行考核,以建构性的事实掩盖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真实存在的鸿沟。有鉴于此,在治理理念上,应消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强调治理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和相互依赖;在治理实践中,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民众之间的协调整合,营造公共文化事业中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局面。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masses reflec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te: on the one h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projects follows standardization, equalization and clarity. The simplified way neglects the cultural complexity, the ethnic group heterogeneity, the local difference and the individual diversity, causes the equalization supply unable to satisfy the difference demand result; On the other hand, the higher government uses digital, collective, static facts to assess the lower level, to cover up the real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order to cover up the reality of the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view of this, in the governance concept. The simpl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should be eliminated, and the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ance,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people, and create a situation of "strong country and strong society" in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研究”(15SHC036) 2016年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课题“社会组织与社会风俗建设研究”(HBNPO2016ZD002)
【分类号】:G249.2
【正文快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包括设施网络覆盖体系、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组织支撑体系以及评估体系,涉及文化产品、服务、制度等多个领域[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安丽 ,王婷;宁波市创建新型社区文化[J];今日浙江;2003年14期
2 章尚贞;深化认识 提升社区文化品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秦建华;;正确把握社区文化的时代特征[J];群众;2007年10期
4 应再泉;;文化星火点燃商都大地[J];今日浙江;2008年18期
5 ;文化生活[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24期
6 ;鄂尔多斯市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J];鄂尔多斯文化;2011年02期
7 徐磊;;关于在部分农村大力扶持庭院文化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5期
8 张彬;;重庆:财政“买单”31个公共文化场馆 免费开放[J];现代城市;2011年03期
9 曹巧兰;;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J];唯实;2013年01期
10 吴武红;;关于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大众文艺;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美;;文化(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玉英;;文化要在共建共享中繁荣[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3 朱应海;井润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4 裘君谟;;关于新一轮文化长廊创建工程的若干问题[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5 赵凤龙;;加快构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6 王守光;;整合网络文化资源 助推文化强省建设[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7 赵明珠;;唱响城乡特色文化“交响曲”[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8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倪鹤琴;;入世:深圳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使命[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朱佩丽;;试论城市小康文化建设的三种模式[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玉英;文化建设要实现共建共享[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刘小萍;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叶志坚;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N];福建日报;2009年
4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厅长 冯韶慧;着眼时代新要求 践行文化新理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郭小玲 龙昆 本报记者 王小刚;“文化搭桥”让关爱温暖人心[N];南昌日报;2012年
6 记者孙晓华;落实十八大精神 巩固文化成果[N];抚顺日报;2012年
7 新文;中山市全力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朱伟;为城乡群众“文化梦”加油[N];中国文化报;2013年
9 支禄;做好农村“文化低保户”的扶贫[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10 通讯员 尚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创新[N];安徽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建芳;参加文化生活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神松;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严墨;碎片化到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婧;中国的海外文化投资探析[D];复旦大学;2013年
2 马可;南阳民俗文化保护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徐清;论大众文化的反智主义倾向建构和消解策略[D];苏州大学;2015年
4 孙婧;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市场变迁及效益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5 陈雪梅;镇街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罗立群;深圳市龙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惠;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问题探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丽;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9 龙慧君;成都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谢迟;文化消费质量的内容及提高途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38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43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