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登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
【图文】:
渡地区.地貌上表现为石质山地与黄土丘陵交错分布.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黄河及其支流大通河与庄浪河纵贯其中.整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3000~1600m.研究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9℃,年均降水量为290mm,年日照时数为2659h,平均无霜期121d.1.2研究方法1.2.1景观组分的划分与数据处理以兰州市永登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基础数据源,运用ArcGIS软件中的SpatialAnalyst扩展模块将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图(分辨率30m×30m),再将栅格图转换为网格图(Grid)格式,形成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图(图1).采用2007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图1研究区景观生态图及不同幅度景观图的生成Fig.1Landscapeecographofstudyareaandgenerationofdif-ferentexents.Ⅰ:耕地Cultivatedland;Ⅱ:园地Garden;Ⅲ:林地Forestland;Ⅳ:工矿用地Industrialandmineralland;Ⅴ:住宅用地Residentialland;Ⅵ: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Publicmanagementandserviceland;Ⅶ:其他土地Otherland;Ⅷ:交通运输用地Transportationland;Ⅸ:河流River;Ⅹ:草地Grassland.下同Thesamebelow.标准(GB/T21010—2007)[18]中的一级分类系统划分和提取景观组分类型.研究区的景观组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园地、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河流和其他土地.1.2.2空间幅度的设定本文通过空间幅度变化来分析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即保持粒度(30m×30m)不变,使研究范围发生变化,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从研究区几何中心以步长为1km的正方形向外逐渐增加的方式设定尺度分析的空间幅度[14].最小幅度为1km×1km,最大幅度为104km×104km(图1).1.2.3景观指数的选取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6,19],结合
表3斑块数量的幅度变化Table3Extentchangesofthenumberofpatches景观组分Landscapeelement最小值Minimum最大值Maximum变幅Range平均值Average变异系数CV(%)耕地Cultivatedland935983359741892970.6园地Garden23283261113113.4林地Forestland348714868259867.9草地Grassland128861288601184589.1工矿用地Industrialandmineralland753552831361.1住宅用地Residentialland171197118338980.1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Publicmanagementandserviceland21762176093269.2交通运输用地Transportationland131509149686256.0河流River12402240197389.4其他土地Otherland131094510932600068.2差异较大,曲线波动剧烈(0~458.3%),,尺度依赖性最强的是工矿用地,变异系数为4.58,最弱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变异系数为0.>90km幅度以后,各景观组分斑块数量的变异系数(0~1.0%)变化不明显,尺度效应消失(图3).2.2.2斑块面积百分比(PLAND)的尺度效应由图4可以看出,研究区各景观组分PLAND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幅度依赖性,但不同组分之间尺度效应差异明显.PLAND较小的组分为园地、工矿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其尺度效应比PLAND大的组分(耕地、林地、草地、住宅用地和其他土地)更为强烈,也更复杂.从表4可以看出,图2斑块数量的幅度效应Fig.2Extenteffectofnumberofpatch.图3斑块数量的尺度效应区间差异Fig.3Differenceofscaleeffectsectionofnumberofpatch.图4斑块面积百分比的幅度效应Fig.4Extenteffectofareapercentageofpatchs.1224应用生态学报27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艳,朱德举,郧文聚,程锋;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2 周霞,廖圣东,廖其芳;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5年03期
3 孟涛;王明常;梁立恒;何月;;长白山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世界地质;2008年03期
4 田莉;梁国付;申怀飞;丁圣彦;;豫西地区近二十年景观格局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5 昝国盛;;坝上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年03期
6 刘小平;黎夏;陈逸敏;秦雁;李少英;陈明辉;;景观扩张指数及其在城市扩展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7 陈端吕;李际平;;森林景观格局的全息性视角[J];热带地理;2010年04期
8 吴健生;王政;张理卿;宋静;;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9 梁帅;高峻;;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孙才志;闫晓露;钟敬秋;;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脆弱性及空间关联格局[J];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达;蒙吉军;;鄂尔多斯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孟丹;宫辉力;李小娟;;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热环境效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战金艳;;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刘毅华;叶长盛;;华南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典型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宫恩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番禺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沈竞;;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区域近期景观格局变化——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寅;李阳兵;;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对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影响—以贵州茂兰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沈竞;王国俊;王浩;;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综合指数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倪永明;欧阳志云;;新疆荒漠植被景观格局对比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10 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军;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乔志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爱静;水文过程对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崔莉;浙江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保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刘丹;黑龙江省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韩凌云;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1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57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