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服务区域和城乡效率的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03 15:00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 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较高的经济增长并没能相应带来国民福利的普遍提高,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突出体现在地区间及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这种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东部突飞猛进,中西部发展滞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明显,这些差距体现在包括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就业等各个领域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关键期,如何缩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保证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必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条件,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1.2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本文总体目标是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及其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现状特征、问题、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的思路及对策,从而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具体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建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投入一产出指标框架体系;系统考察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差异程度及影响因素;系统考察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差异程度及影响因素;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框架。基于以上目标,本文主要研宄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引出本文将要研宄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主要强调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是重要环节。本章还对国内外关于政府效率、DEA实证研究应用和公共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研宄进行回顾和评述。第二章主要是对公共服务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研宄,主要是对与研究相关的概念,如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在理论背景方面,对国内外涉及公平、效率及福利的理论,以及本研究中涉及的模型方法进行梳理。第三章从总体上对我国建国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变迀及内容进行回顾。通过数据对比,从投入总量及结构差异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包括纵向及横向、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比较。最后对造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
第二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理论分析框架
2.1基本概念的辨析
公共服务这一名词在西方的研宄中没有直接对应的研究,在我国也是一直到2003年才提出来的。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政府的四项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再次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国公共服务的概念、范围,国内的学者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来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释法”、“职能解释法”、“价值解释法”、“利益解释法”、“主体解释法”、“内容解释法”等等。
2.2公共服务效率的理论基础
1954年,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萨缪尔森提出了 “公共产品”的明确定义。萨缀尔森认为公共产品的特征是:第一,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无法防止“搭便车”行为。对该物品的供给不支付任何费用的人,和支付费用的人同样可以享有该物品带来的效用;第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某一个人或企业对该物品的消费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从对该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因此,公共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从而导致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不足,这也就决定了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进行提供。
…………
第四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58
4.1基于DEA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区域差异现状分析 ..........58
第五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效率差异分析 .............81
5.1基于DEA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城乡差异现状分析 ............81
第六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评价 ............101
6.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水平........... 101
第六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评价
6.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水平
对2004-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得分计算得到平均值。其中,东部地区省份总体得分为0. 948,中部地区省份总体得分为0.990,西部地区省份总体得分为0.862 (表6-1)。对8年来平均分都达到DEA有效,即平均分1分的的省份评为最高等级,低于0.7分评为最低等级,中间分值以间距0.1分进行等级分级,最后得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等级分布图,可见,在地图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走势。(图6-1)
6.2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基于变异系数的测量方法,我们针对中国2004-2011年间的地区人均公共服务状况进行不平等程度测量,变异系数越大,表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间的不公平状态越明显。对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财政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的变异系数与对应效率进行评估,得以考察我国公共服务公平与效率的演进情况,有助于我们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数据基础。在考察指标上,经济水平指标采用各地区人均GDP,财政能力指标采用各地区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公共服务投入差异采用本文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中的三个投入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值,同理得到公共服务产出差异值。(表6-4,图6-5)
...............
第七章主要结论成果与政策建议
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选择“普通初中及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人均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和“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例”三项指标,在产出方面选择“15岁及以上人口非文盲率”、“普通小学本科以上学历师生比”、“普通初中本科以上学历师生比”、“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每万人拥有注册护士数”、“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居民生活改善度”。其中利用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例代替人均社会保障经费支出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考虑城乡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为真实反映城市和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差别,选用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代替区域间效率考察指标中的教师数和卫生人员数。最后选取居民生活改善度考察整体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产出。
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政府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最主要因素,这意味着我国的公共服务效率问题能够通过政府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在第四章中,我们看到拥有更高财政自主权的地方政府有较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且影响显著。较低财政自给率的政府需要更多的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来提供公共服务,容易造成转移支付资金在转化成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低效。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改进来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主权,从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
本文编号:8610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 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较高的经济增长并没能相应带来国民福利的普遍提高,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突出体现在地区间及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这种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东部突飞猛进,中西部发展滞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明显,这些差距体现在包括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就业等各个领域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关键期,如何缩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保证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必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条件,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1.2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本文总体目标是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及其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现状特征、问题、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的思路及对策,从而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具体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建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投入一产出指标框架体系;系统考察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差异程度及影响因素;系统考察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差异程度及影响因素;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框架。基于以上目标,本文主要研宄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引出本文将要研宄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主要强调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是重要环节。本章还对国内外关于政府效率、DEA实证研究应用和公共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研宄进行回顾和评述。第二章主要是对公共服务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研宄,主要是对与研究相关的概念,如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在理论背景方面,对国内外涉及公平、效率及福利的理论,以及本研究中涉及的模型方法进行梳理。第三章从总体上对我国建国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变迀及内容进行回顾。通过数据对比,从投入总量及结构差异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包括纵向及横向、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比较。最后对造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
第二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理论分析框架
2.1基本概念的辨析
公共服务这一名词在西方的研宄中没有直接对应的研究,在我国也是一直到2003年才提出来的。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政府的四项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再次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国公共服务的概念、范围,国内的学者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来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释法”、“职能解释法”、“价值解释法”、“利益解释法”、“主体解释法”、“内容解释法”等等。
2.2公共服务效率的理论基础
1954年,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萨缪尔森提出了 “公共产品”的明确定义。萨缀尔森认为公共产品的特征是:第一,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无法防止“搭便车”行为。对该物品的供给不支付任何费用的人,和支付费用的人同样可以享有该物品带来的效用;第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某一个人或企业对该物品的消费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从对该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因此,公共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从而导致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不足,这也就决定了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进行提供。
…………
第四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58
4.1基于DEA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区域差异现状分析 ..........58
第五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效率差异分析 .............81
5.1基于DEA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城乡差异现状分析 ............81
第六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评价 ............101
6.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水平........... 101
第六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评价
6.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综合水平
对2004-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得分计算得到平均值。其中,东部地区省份总体得分为0. 948,中部地区省份总体得分为0.990,西部地区省份总体得分为0.862 (表6-1)。对8年来平均分都达到DEA有效,即平均分1分的的省份评为最高等级,低于0.7分评为最低等级,中间分值以间距0.1分进行等级分级,最后得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等级分布图,可见,在地图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走势。(图6-1)
6.2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基于变异系数的测量方法,我们针对中国2004-2011年间的地区人均公共服务状况进行不平等程度测量,变异系数越大,表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间的不公平状态越明显。对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财政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的变异系数与对应效率进行评估,得以考察我国公共服务公平与效率的演进情况,有助于我们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数据基础。在考察指标上,经济水平指标采用各地区人均GDP,财政能力指标采用各地区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公共服务投入差异采用本文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中的三个投入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值,同理得到公共服务产出差异值。(表6-4,图6-5)
...............
第七章主要结论成果与政策建议
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选择“普通初中及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人均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和“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例”三项指标,在产出方面选择“15岁及以上人口非文盲率”、“普通小学本科以上学历师生比”、“普通初中本科以上学历师生比”、“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每万人拥有注册护士数”、“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居民生活改善度”。其中利用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例代替人均社会保障经费支出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考虑城乡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为真实反映城市和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差别,选用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代替区域间效率考察指标中的教师数和卫生人员数。最后选取居民生活改善度考察整体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产出。
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政府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最主要因素,这意味着我国的公共服务效率问题能够通过政府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在第四章中,我们看到拥有更高财政自主权的地方政府有较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且影响显著。较低财政自给率的政府需要更多的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来提供公共服务,容易造成转移支付资金在转化成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低效。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改进来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主权,从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