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理论视角下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动理论视角下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各地快速展开,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不断需求,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而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农村失地人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失地人员的生存和就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失去了土地又缺乏相应的劳动就业技能,其后期的可持续性发展令人担忧。为应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失地人员就业问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政策,希望能够改善此种状况。这些就业培训政策在许多地方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矛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地方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的现状进行探析,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在找出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寻有效的对策,以改进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以我国地方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的执行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政策回应性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部分思想,结合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实际案例对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实施的效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从政府与农村失地人员之间的互动沟通角度探析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改善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效果的策略建议。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目前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执行部门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由于互动沟通不畅导致的政策低回应性。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对象的之间的联系脱节导致两者思想观念难以统一,政策执行者无法掌握有效政策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手段与政策对象实际情况脱节,这些最终导致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培训政策执行的效率,就必须从就业培训政策的执行主体、政策受影响者以及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沟通角度来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构建政策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政策回应性。具体来说,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的执行者要树立与政策目标群体平等沟通、动态交流的政策执行理念,构建与政策目标间的沟通调适机制;要重视就业培训政策的宣传工作,加强互动沟通的制度体系和信息交流渠道建设,构建就业培训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机制;加强对失地人员就业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失地人员群体特点和市场需求,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创新就业培训模式,改进就业培训方法;紧密结合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完善就业培训的外部支持体系,从法律法规、劳动保障、资金供给等角度为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的执行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关键词】:互动理论 农村失地人员 就业培训 政策执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绪论10-19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 研究背景10-11
- 2. 研究意义11
- (二) 研究综述11-15
- 1. 国外研究综述11-13
- 2. 国内研究综述13-15
- (三)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15-17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15
- 2. 研究的基本思路15-16
- 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6-17
- (四)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17-19
- 1.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麦克拉夫林的互动理论模式17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17-19
- 二、我国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概述19-25
- (一) 农村失地人员的概念和特点19-20
- 1. 农村失地人员的概念界定19
- 2. 农村失地人员的主要特点19-20
- (二) 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概念与意义20-21
- 1. 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概念20-21
- 2. 加强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重要意义21
- (三) 现阶段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概述21-25
- 1. 中央关于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主要政策22-23
- 2. 地方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概述23-25
- 三、襄阳市襄州区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状况分析25-35
- (一) 政策执行的社会经济环境25-27
- 1. 襄阳市襄州区经济发展状况简介25
- 2. 襄州区农村失地人员情况概述25-27
- (二) 襄州区加强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政策和举措27-29
- 1. 积极制定符合本地实情的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27-28
- 2. 加强管理,科学掌握失地人员就业状况28
- 3. 放开渠道,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参与培训28
- 4. 加大资金投入,为失地人员培训提供财政保障28-29
- 5. 加强对失地人员就业培训工作的规范和监督29
- (三) 襄州区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9-35
- 1. 政策执行者对失地人员就业培训工作的投入还有待加强30-31
- 2. 就业培训政策信息没有有效传递给政策对象31
- 3. 对失地人员信息和就业培训的实际效果掌握不足31-32
- 4. 失地人员对就业培训的参与度不高32-33
- 5. 就业培训对失地人员就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33-35
- 四、影响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分析35-47
- (一) 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在观念和认知方面存在分歧35-37
- 1. 两者思想认识存在差异35-36
- 2. 两者利益出发点和思想动机各有不同36
- 3. 两者心理预期和发展目标不同36-37
- (二) 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37-39
- 1. 培训管理部门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37
- 2. 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37-39
- 3. 缺乏就业培训效果的后续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39
- (三) 政策内容与政策对象的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39-42
- 1. 就业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现实需求脱节40-41
- 2. 就业培训内容与市场特点脱节41
- 3. 培训内容范围狭窄,无法满足失地人员的全面需求41-42
- (四) 政策执行手段对培训现实情况变化的低回应性42-44
- 1. 就业培训模式长期僵化单一,缺乏灵活性42-44
- 2. 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方法缺少针对性44
- (五) 就业培训政策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44-47
- 1. 经济环境的影响44-45
- 2. 社会环境的影响45-46
- 3. 制度条件的影响46-47
- 五、改善农村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建议47-61
- (一) 转变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的指导思想47-49
- 1. 培训管理部门应树立互动沟通的工作理念47-48
- 2. 积极推动失地人员转变思想认识48-49
- (二) 构建与政策目标间的沟通调适机制,实现利益的动态平衡49-53
- 1. 加强对失地人员就业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49
- 2. 加强失地人员就业培训政策的宣传工作49-51
- 3. 加强互动沟通的制度体系和信息交流渠道建设51-53
- 4. 构建就业培训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机制53
- (三) 积极了解失地人员需求,增强政策内容的针对性53-56
- 1. 就业培训内容应与失地人员的需求特点相匹配53-55
- 2. 失地人员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55-56
- (四) 紧密联系失地人员实际需要,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和方法56-58
- 1. 结合失地人员和市场动态创新就业培训模式56-57
- 2. 根据失地人员特点和需求改进培训方法57-58
- (五) 结合失地人员需求完善就业培训的外部支持体系58-61
- 1. 完善失地人员就业培训的政策法规59
- 2. 加强失地人员就业和劳动保障体系建设59
- 3. 加大财政支持,扩宽培训资金来源渠道59-61
- 六、总结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61-63
- (一) 本文结论及创新点61-62
- 1、本文结论61-62
- 2、论文的创新点62
- (二) 本文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62-63
- 注释63-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69-7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2-73
- 致谢73-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刘宏杰;;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刘箴;论新时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众政治参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金家厚,吴新叶;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孟雷;王彦囡;李民;宋丽芬;;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农民参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吴昕春;;治理的层次及其基本内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姚宏志;;从“敢治”、“能治”到“善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跃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全球会计治理框架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帅学明;徐涛;;培育非政府组织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程莹;欧丹;;潮汕地区农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西社村为个案[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陈生;陈依静;;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卫战”的案例分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谭英俊;;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勇;;服务型政府若干问题考量——基于后工业化不确定性治理的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雅勤;;转型时期的地方治理:困境与出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仝君;;公共治理模式在政府管理机制创新中的应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饶亚娟;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俊梅;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成丽诗;论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建伟;公私合作制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晓云;我国基层政府回应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马娜;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何音;公共治理基本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7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95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