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地质灾害监测的网络性能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地质灾害监测的网络性能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质灾害监测 覆盖优化 蜂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 LEACH协议
【摘要】:传感器设计、信息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等领域的快速进步,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发展铺平了道路。WSN可以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相结合,并开发大量实用型的应用,包括民用基础设施保护、居住地监测、精准农业、有毒气体检测、供应链管理等方面。WSN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性能优化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覆盖率反应了网络所能提供的的感知服务质量,是衡量WSN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本文对WSN的覆盖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根据网络实际场景选取静态覆盖方式部署传感器节点。蜂群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强,但后期收敛速度慢;粒子群算法开发能力强,但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本文提出一种优势互补的混合算法,并应用于网络覆盖优化中。混合算法将种群分为两个子群,并分别按照蜂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化。进化过程中,两个子群根据全局最优解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子群进化的相互引导。通过对网络覆盖的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在网络优化中的有效性,即可提高网络覆盖率,降低网络冗余度,改善网络性能。网络生命周期是衡量WSN网络性能最重要的指标,而能量是影响网络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LEACH协议是一种低功耗的分簇路由协议,其优点是算法简单、无需路由维护;其缺点是易出现能量空洞问题和热点问题,且协议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各节点能够与基站直接通信,而这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可能的。针对LEACH协议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多跳路由改进方案。在簇的建立过程,提出一个基于节点初始能量和当前能量的簇首选择概率公式,使得网络能量负载更加均衡。在簇的路由建立过程,根据簇首能量、簇内成员节点数和簇首位置三种因素,引入代价函数,簇首根据代价函数选取中继节点,解决LEACH协议中的热点问题。使用MATLAB对改进前后的LEACH协议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EACH协议能够有效均衡网络能量负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通过对网络覆盖优化算法的研究和路由协议的改进,面向地质灾害监测的WSN网络性能得到了优化。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 覆盖优化 蜂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 LEACH协议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9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WSN网络覆盖研究现状12
- 1.3 WSN网络路由协议研究现状12-14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4-16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群智能算法16-28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16-18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结构16-17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17-18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优化目标18-20
- 2.2.1 能耗分析18-19
- 2.2.2 设计策略19-20
- 2.3 典型路由协议分析与对比20-25
- 2.3.1 平面路由协议20-22
- 2.3.2 分层路由协议22-24
- 2.3.3 典型的路由协议比较24-25
- 2.4 群智能算法概述25-27
- 2.4.1 蜂群算法25-26
- 2.4.2 粒子群算法26-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WSN的覆盖优化28-45
- 3.1 WSN覆盖的基本理论28-29
- 3.1.1 区域覆盖28
- 3.1.2 WSN覆盖评价标准28-29
- 3.2 WSN网络覆盖优化算法设计29-35
- 3.2.1 蜂群算法29-32
- 3.2.2 粒子群算法32-33
- 3.2.3 混合算法设计33-35
- 3.3 基于混合算法的覆盖优化程序设计35-40
- 3.3.1 适应度的程序设计35-38
- 3.3.2 蜂群部分程序设计38
- 3.3.3 粒子群部分程序设计38-39
- 3.3.4 主函数设计39-40
- 3.4 仿真实验及分析40-44
- 3.5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LEACH协议的研究与分析45-55
- 4.1 WSN路由协议性能评价标准45-46
- 4.1.1 网络生命周期45
- 4.1.2 能量均衡45-46
- 4.2 LEACH的分析与研究46-50
- 4.2.1 LEACH算法介绍47-49
- 4.2.2 LEACH存在的问题49-50
- 4.3 仿真模型建立50-52
- 4.3.1 网络模型50
- 4.3.2 无线通信能耗模型50-51
- 4.3.3 数据融合模型51-52
- 4.4 LEACH的仿真与分析52-54
- 4.5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LEACH协议的改进研究55-67
- 5.1 协议改进思路55-57
- 5.1.1 改进方案55-56
- 5.1.2 代价函数56-57
- 5.2 LEACH协议改进57-60
- 5.2.1 簇首优化57-58
- 5.2.2 簇间多跳路由58-60
- 5.3 参数分析60-62
- 5.3.1 距离临界值60-61
- 5.3.2 权重系数61-62
- 5.4 仿真分析62-66
- 5.4.1 网络生命周期62-63
- 5.4.2 能量效率63-64
- 5.4.3 能量均衡64-66
- 5.5 本章小结66-67
- 第六章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67-73
- 6.1 需求分析67
- 6.2 网络架构设计67-68
- 6.3 地质灾害监测现场结果显示68-72
- 6.4 本章小结72-73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3-75
- 7.1 本文总结73-74
- 7.2 研究展望74-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80-89
- 附录1 覆盖优化算法关键代码80-83
- 附录2 改进LEACH协议关键代码83-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子夜,薛星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3期
2 杨军;李瑞军;;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3 魏文林;孙家伟;;济南市长清区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防[J];山东国土资源;2008年05期
4 郭启锋;王佃明;黄磊博;冯志峰;;地质灾害监测无线自动化采集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年07期
5 刘淑梅;杨培奇;张建华;丛日盛;丁丽娜;;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措施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3期
6 黎青宁,焦华;地质灾害监测刍议[J];中国地质;1992年08期
7 本刊讯;;探工所研发系列地质灾害监测仪器[J];地质装备;2014年02期
8 李媛媛;李晋;刘新华;梁冬萍;;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构建[J];灾害学;2006年04期
9 韩永温;冯建华;;数据无线传输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7年05期
10 康维海;刘振国;隋嘉;;地震中勇往直前的地质人——记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灾害监测室主任毕海良[J];青海国土经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征东;朱永辉;周平根;李昂;;基于“北斗一代”卫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2 韩子夜;薛星桥;;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宝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方法技术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4 ;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A];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进展和十大地质科技成果[C];2009年
5 ;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6 薛星桥;张俊义;晏鄂川;高幼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现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吴烈善;;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及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龙万学;何文勇;罗勇;;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主要功能[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马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课题简介[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黄晓英;訾中福;;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服务应用(摘要)[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程浩 乐昌平 朱希莽;通山加强地质灾害监测[N];咸宁日报;2009年
2 徐锐;航天科工惯性公司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研究室成立[N];中国航天报;2010年
3 记者 周永源 通讯员 谢家斌;牟定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N];云南日报;2007年
4 李自恩;元谋县重视地质灾害监测防治[N];楚雄日报(汉);2008年
5 王晓云;我市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视频会商系统[N];商洛日报;2008年
6 记者 熊蕊 实习生 高欢;依托基地 探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N];雅安日报;2010年
7 记者 付毅飞;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成功应用重点地区[N];科技日报;2011年
8 杜中语;大姚县地质灾害监测防范工作扎实[N];楚雄日报(汉);2011年
9 司勇;我市今年大幅增加雨量、地质灾害监测点[N];太原日报;2010年
10 沈汝发 吴晶晶;我国探索利用卫星系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N];中国社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健;基于3D WebGI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跃;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地质灾害监测[D];吉林大学;2016年
2 罗强;面向地质灾害监测的网络性能优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杨春龙;基于因子分析的地质灾害监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焦方晖;崂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范俊瑛;陕南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曹炼鹏;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制与开发[D];长安大学;2011年
8 杨攀;基于DOA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可视化设计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林晶晶;DOA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元数据规范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窦灵平;基于GIS与通信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传感器布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1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56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