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中的香禾糯
发布时间:2023-01-28 11:35
贵州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这里主要聚集着苗族侗族传统村落。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侗族人民由于长期适应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饮食文化特色。黔东南素有"中国百节之乡"之称,在这里节日众多,而很多节日里,具有特色的食物之一就是糯食。糯禾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黔东南苗侗人民的生活中,它具有生育期长、耐冷、耐贫瘠、高秆、抗病虫害,且熟食糯而不腻等特点。香禾糯在苗侗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象征意义。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稻作文明在远古苗族侗族中的传播
二、糯禾的优良特性
(一)耐贫瘠
(二)生长期长
(三)高秆
(四)耐冷
(五)抗病虫害
三、糯禾与苗族侗族民俗
(一)二月二
(二)姊妹节。
(三)四月八节
(四)六月六
(五)吃新节
(六)苗年。
(七)半路酒婚俗
(八)祭祀
四、民俗与种质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苗族口碑古籍看苗族的迁徙历程[J]. 焦敬超. 贵州民族研究. 2018(11)
[2]贵州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多样性的变化[J]. 雷启义,周江菊,罗静,张文华,孙军,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17(09)
[3]中国壮侗语族群的糯稻、糯食与糯祭文化[J]. 黄桂秋.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1)
[4]从苗语稻音“na”看稻作的起源与传播[J]. 李国栋,赵敏. 中国农史. 2015(04)
[5]稻作之源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J]. 廖国良. 世界遗产. 2015(05)
[6]黔东南糯禾遗传资源的传统管理与利用[J]. 雷启义,张文华,孙军,杨敏贤,周江菊.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3(02)
[7]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吃新节的调查报告[J]. 张文静,刘金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01)
[8]贵州苗族姊妹节节日文化的变化研究[J]. 杨明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01)
[9]萨岁:侗族的守护神[J]. 吴文志. 民族论坛. 2010(08)
[10]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节日文化[J]. 宋崇林. 初中生辅导. 2008(29)
硕士论文
[1]侗族萨崇拜研究[D]. 雷瀚杰(Noah Krieg).湖南大学 2015
[2]寒地生态条件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耐冷性研究[D]. 刘化龙.东北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3254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稻作文明在远古苗族侗族中的传播
二、糯禾的优良特性
(一)耐贫瘠
(二)生长期长
(三)高秆
(四)耐冷
(五)抗病虫害
三、糯禾与苗族侗族民俗
(一)二月二
(二)姊妹节。
(三)四月八节
(四)六月六
(五)吃新节
(六)苗年。
(七)半路酒婚俗
(八)祭祀
四、民俗与种质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苗族口碑古籍看苗族的迁徙历程[J]. 焦敬超. 贵州民族研究. 2018(11)
[2]贵州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多样性的变化[J]. 雷启义,周江菊,罗静,张文华,孙军,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17(09)
[3]中国壮侗语族群的糯稻、糯食与糯祭文化[J]. 黄桂秋.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1)
[4]从苗语稻音“na”看稻作的起源与传播[J]. 李国栋,赵敏. 中国农史. 2015(04)
[5]稻作之源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J]. 廖国良. 世界遗产. 2015(05)
[6]黔东南糯禾遗传资源的传统管理与利用[J]. 雷启义,张文华,孙军,杨敏贤,周江菊.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3(02)
[7]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吃新节的调查报告[J]. 张文静,刘金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01)
[8]贵州苗族姊妹节节日文化的变化研究[J]. 杨明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01)
[9]萨岁:侗族的守护神[J]. 吴文志. 民族论坛. 2010(08)
[10]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节日文化[J]. 宋崇林. 初中生辅导. 2008(29)
硕士论文
[1]侗族萨崇拜研究[D]. 雷瀚杰(Noah Krieg).湖南大学 2015
[2]寒地生态条件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耐冷性研究[D]. 刘化龙.东北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32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udianguanli/373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