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制药企业生态工程——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的共生模式

发布时间:2018-01-07 21:06

  本文关键词:制药企业生态工程——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的共生模式 出处:《经济与管理》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制药企业 生态工程 利益相关者 共生模式


【摘要】:制药企业实施生态工程,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还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生态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制药企业可持续能力与生态管理绩效,促进制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生、共荣与共赢。制药企业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构建制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新型的共生模式与机制。制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应坚持"尊重生命,维护生态"的理念,树立"良心、良知、良能"等良善价值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这需要政策引导,法律推动,围绕制药企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完善激励性规制,从伦理与制度两个维度,促进制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善的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not on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and health,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coexistence of stakeholder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promote th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ir common prosperity and win-win symbiosi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stakeholders new symbiosis mode and mechanism. Th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and its stakehold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background, should adhere to the "respect for lif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concept, establish "conscience, conscience, view" and other good value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clean prod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SO14000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needs policy guidance, legal promotio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rou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mprove the incentive regul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system and ethics,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symbiotic model and a symbiotic environment for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their stakeholders.

【作者单位】: 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
【基金】: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4GL028)
【分类号】:F426.72
【正文快照】: 一、制药企业生态工程与社会责任研究现状概述(一)国内外企业生态工程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霍华德.T.奥德姆(Howard.T.Odum,1962,1963)最早使用了“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并对生态工程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在生态系统调控、生态恢复以及农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鳖稻共生模式效果好[J];农民文摘;2013年02期

2 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0期

3 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0年06期

4 冯德连;;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肖丕楚,周序红;西部传统优势企业和中小企业共生模式选择[J];经济界;2002年06期

6 钱书法;李辉;;企业共生模式演进及其原因分析[J];经济管理;2006年14期

7 肖丕楚,周序红,朱方明;西部传统优势企业与新兴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3年02期

8 何自力;徐学军;;我国银企共生关系与银企共生模式分析——基于广东地区的实证[J];企业家天地;2006年06期

9 孙博;王广成;;矿区生态产业共生模式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吴言忠;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4年1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双胞胎集团董事长 鲍洪星;探索共生模式服务养殖企业[N];粮油市场报;2013年

2 通讯员 李健;我市大面积推广虾稻共生模式[N];鄂州日报;2013年

3 叶婷;营造共生模式 推广绿色家居[N];中国建设报;2011年

4 何适;房地产现僵局 生活家借力共生模式[N];经理日报;2011年

5 奚金燕 方旭日;兰溪稻鱼共生模式实现种养双赢[N];中国渔业报;2014年

6 张孝德;城镇村三元共生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罗哲;集群下的企业共生[N];首都建设报;2006年

8 记者 韩祖和 胡殿文;深山密林中体验“共生模式”[N];驻马店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博;典型矿区生态产业共生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素馨;村镇银行与农户共生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高伟;产业生态网络两种典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4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394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