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 + 群体凝聚力 ; 参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摘要】: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是社会治理背景下的重要体育组织,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全民健身组织的网络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的修订问卷,对武陵山片区1 253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群体凝聚力量表(2个维度,8个条目)和群体绩效量表(3个维度,9个条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良好。群体凝聚力量表的2个维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和群体绩效的3个维度健身绩效、群体满意度、组织演进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健身绩效和年龄有弱相关关系,群体满意度、组织演进都与学历有弱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和年龄可以解释健身绩效36.2%的变化;社交吸引、健身吸引能够解释群体满意度35.5%的变化;社交吸引、健身吸引和学历对组织演进具有协同效应,可解释其29%的变化。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启示。
[Abstract]:The informal structure sports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sports orga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governance. It is helpful for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organizatio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p cohesion and the group performance of the informal structure sports association. A revised questionnaire on group cohes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of sports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l structu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1 253 member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l structure in Wulingshan area.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group cohesion scale (2 dimensions, 8 items) and group performance scale (3 dimensions, 9 items) were good. The two dimensions of fitness attraction, social attract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group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itness performance was weakly correlated with age, and group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itness attraction, social attraction and age could explain 36.2% change of fitness performance, social attraction and fitness attraction could explain the change of group satisfaction. Social attraction, fitness attraction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accounting for 29% of the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cohes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of informal sports associations is discussed in the form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management enlightenment is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TY087)
【分类号】:G8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凤祥;崔星;;提高体育教师群体凝聚力的若干问题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陈鹏;徐文;;体育中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年04期
3 牛耕;;如何增强群体凝聚力[J];开放时代;1991年02期
4 漆昌柱;运动群体凝聚力研究的现状与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邸敏玲;;提升学校群体凝聚力之管见[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05期
6 王渊;国内外关于群体凝聚力研究的综述及发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卞进胜;;对发展运动队群体凝聚力方法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叶珊;赵梅;;影响高校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04期
9 欧胜虎;符明秋;;运动队的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高洁;;浅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欧胜虎;龚高昌;符明秋;;运动队的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赵国祥;宋卫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公平感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影;马红宇;;不同项目运动队凝聚力形成机制的多层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志涛;小王为何不能当先进[N];解放军报;2006年
2 上海 包蕾萍;看“看‘超女’的人们”[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华中科技大学 李振文 江洪洋;运动会的心理功能探析[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牛志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结构及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2 杨勇;我国优秀青少年篮球队群体凝聚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薇;山东省高校竞技健美操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慧娥;简短曝光对群体凝聚力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洪兮;我国部分男子职业足球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薛驰;北京市高校男排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5 张影;不同项目运动队群体凝聚力的多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梁;转型时期学校在群体凝聚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翠荣;高校啦啦队中群体凝聚力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张智刚;山东鲁能球迷群体凝聚力的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朱宇波;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群体凝聚力若干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卫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公平感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5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09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