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富临精工并购升华科技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25 16:02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入平稳发展,汽车市场萌发了新的发展趋势,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处于面临转型的历史性时刻。企业转型即意味着企业的资源需要重新配置,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并购作为进行资源整合的手段,同时并购能够优化行业的资源配置,帮助完善产业链变革。国务院在2016年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任务中提到的要培育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群,目前,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选取了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并购湖南升华科技有限公司的并购交易作为研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并购新能源企业的案例。文章先对并购动因理论和并购绩效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对本文涉及的理论基础、并购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然后本文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新能源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情况、富临精工和升华科技的各自情况、并购过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企业并购动因。从财务层面、非财务层面和价值创造层面对并购绩效进行了分析,针对富临精工收购升华科技的案例给出结论:并购后富临精工相关财务指标整体呈下降趋... 

【文章来源】: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富临精工并购升华科技为例


我国乘用车销量变动趋势

人员,企业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并购绩效研究44管理费用来看,其变动趋势相对平稳并没有发生大的波动,管理费用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变动较大。并购后没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企业还需进行更深一步的整合。4.2.3研发能力有所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影响着企业产品对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企业的生产成本、毛利率等,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研发能力是企业非财务层面中的重要考察对象。表4.13研发能力指标研发能力指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研发人员数量(人)9087132197228研发人员数量占比5.90%5.44%7.15%8.93%11.95%图4.12研发人员数量

人员,并购,精工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并购绩效研究45图4.13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图4.12和4.13显示富临精工在并购后,2017年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97人,比上年增加了65人。并购后研究人员数量占比提高,2016年研究人员数量占比7.15%,2017年研究人员数量占比提升到8.93%,2018年研究人员数量占比持续提高达到11.95%。研发人员是企业研发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富临精工在并购后吸收了更多的研究人员,技术部门着力于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不断优化,完善研发体系,从而保证了企业研发的前瞻性、产品性能的领先性。表4.14研发能力指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研发投入金额(万元)2,243.713,086.764,263.759,127.818,361.3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21%3.59%3.64%3.92%5.6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EVA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以华闻传媒并购漫友文化为例[J]. 农红棉.  现代商业. 2019(06)
[2]基于企业能力视角的战略并购绩效评价——以美的集团并购德国库卡为例[J]. 张明威,李玉菊,缪艺韬,于佳春.  商业会计. 2019(03)
[3]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以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为例[J]. 蔡东夏.  现代商贸工业. 2018(02)
[4]不同产业演进阶段的并购绩效评价——以青岛海尔为例[J]. 蔚国红.  中国市场. 2017(30)
[5]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企业并购绩效——以苏宁云商并购PPTV为例[J]. 刘汀.  经营与管理. 2017(11)
[6]基于财务会计数据法现状窥探企业并购绩效评价[J]. 刘玮.  时代金融. 2017(05)
[7]新三板企业并购动因与策略选择[J]. 杨清.  中国总会计师. 2017(01)
[8]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其业绩影响的分析——以阿里巴巴并购UC为例[J]. 李艳琴.  经济论坛. 2016(11)
[9]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J]. 陈炜.  财经界(学术版). 2016(16)
[10]跨界影视并购动因及效果分析——以海润影视借壳申科股份为例[J]. 刘好丹.  财会通讯. 2016(01)

硕士论文
[1]新兴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风险分析[D]. 郭艳.暨南大学 2016
[2]跨行业并购动因及效应研究[D]. 陈海艳.西南财经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10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410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