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基于绩效考核不当的过度劳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12:32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赶超欧洲发达国家、亚洲日本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劳动问题也是越发明显,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过度劳动所带来负面问题的曝光,使得国家、企业、个人以及学者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深受西方激励理论的影响,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督促员工不断努力工作的同时,不当的绩效考核也让员工承受更多的职业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主要从绩效考核不当这个因素来分析过度劳动,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对绩效考核不当带来的过度劳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文章首先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现有从绩效考核这个因素来深入分析过度劳动研究文献较少;其次,介绍了绩效考核与过度劳动二者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包括问卷的信效度分析,样本过度劳动的基本情况等等,之后以绩效考核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绩效考核与过度劳动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不当的绩效考核的确能引起过度劳动;最后,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由于... 

【文章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绩效考核不当的过度劳动问题研究


思路框架图

条形图,条形图,劳动者,程度


本文过劳程度的划分依据工作负担评分和工作疲劳状况自评两者合计得出。从表3.11、3.12以及图3.1可以看出,劳动者过劳得分的平均值为2.6分,众数为3分,说明大多数劳动者处于轻度过劳的状态。按照过劳等级的划分,仅有29.2%的劳动者处于没有过劳状态,45.5%的劳动者处于轻度过劳状态,22.6%的劳动者处于中度过劳状态,2.7%的劳动者处于重度过劳状态。3.3.3 样本过度劳动状况的工作特征分析

劳动者,程度


经过分析得到,劳动者没有过劳占29.2%,轻度过劳占45.5%,中度过劳占22.6%,重度过劳占2.7%,三分之二的劳动者都出现过度劳动现象,这不管是对于国家、企业还是员工个人都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然后从员工的个体特征上对员工过度劳动现象进行分析,从疲劳自觉症状的描述统计来看,劳动者在生理上的疲劳多表现为对事情放心不下、记忆力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和全身倦懒。得到不同养身、保健的劳动者过劳总分均值具有显著差异,且越不注重对自身保健、养生的过劳分值越高;不同年龄的劳动者过劳总分均值呈显著差异,且年龄越大,中度、重度过劳现象越多,年龄越低,没有过劳现象越多;从员工的工作特征对员工过度劳动现象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职业、不同工作时间数、不同加班工资支付、不同休息、小睡的劳动者过劳总分均值显著性差异,其中过劳总分均值最高的分别是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周劳动时间超过50小时以上的劳动者、只支付一定数额或部分的加班工资的劳动者、休息、小睡时间不足的劳动者。5.1.2 劳动者绩效考核不当形势严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度环境、商业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J]. 郭韬,丁小洲,任雪娇.  管理评论. 2019(09)
[2]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压力对过度劳动的影响——职业紧张与焦虑的中介作用[J]. 万利,杨河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06)
[3]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 郭凤鸣,柏丛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06)
[4]基于绩效考核的过度劳动原因分析[J]. 戴晓辉,李广义.  中国商论. 2018(30)
[5]绩效考核公平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 林新奇,刘彦君.  现代管理科学. 2018(05)
[6]导致过度劳动因素的贡献估计——基于因变量方差分解法[J]. 樊明,周文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02)
[7]我国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影响因素研究[J]. 张同全,张亚军.  劳动经济评论. 2018(01)
[8]我国县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 潘国林.  湖北社会科学. 2017(12)
[9]引入绩效面谈的绩效考核新模式探究——以AB公司为例[J]. 夏经霖,占小军.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06)
[10]绩效考核改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宋丹.  价值工程. 2016(05)

博士论文
[1]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D]. 王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
[2]“疲劳”症状的规范化研究[D]. 薛晓琳.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2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522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