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价值观、成就目标与学业欺骗行为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2 19:59
价值观是自我、稳定、持久、普遍和跨情景的核心,对个体的生活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成年阶段价值观相对稳定而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空间,本研究以价值观为切入点,以福建漳州(初一至高三)随机抽取的56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的方式研究了价值观中的个人维持区价值取向(金钱权利、名望成就)与中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提出和检验了价值观-成就目标-学业欺骗行为的多重中介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三者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如下:回归分析表明,个人维持区价值观(金钱权利、名望成就)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成就目标及学业欺骗行为,成就目标也能够预测学业欺骗行为;以个人维持区价值观(金钱权利、名望成就)为自变量、成就目标为中介变量、学业欺骗行为为因变量的中介效应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成立;行为实验的结果则进一步证实,个人维持区价值观(金钱权利、名望成就)高分组学业欺骗行为均值显著高于低分组,并且通过启动个体的成就目标能够影响个体学业欺骗行为,二元逻辑回归和泊松回归中成就目标启动均能纳入模型,其中掌握目标启动组学业欺骗行为显著低于绩效目标启动组。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chwartz价值观模型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10图1.2中国人价值观模型(4)两种价值观结构的对比从70年代,社会学心理学就曾展开过“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Hofstede认为,个人主义在集体中的情感是独立;而集体主义则是对集体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集体的价值观(Hofstede,1984)。Hui和Triandis认为,个人主义是指个人优于集体,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集体主义集体优先个人,强调服务于集体的价值观(Hui&Triandis,1986)。中国为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国人价值观自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正如金盛华所假设的那样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是现代取向与传统取向并存的,在其对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中,出现了两个与家庭高度关联的维度,对比这两者的价值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价值结构上,个人维持区域与Schwartz所提出的价值观结构的个体提升维度相似度最高,其次相似度最高的就社会发展区对于自我超越,在剩下的维度则差异较大,具体两种结构可比因素见表1.1,在考察对待学业欺骗行为的差异时,本研究选取与Schwartz所提出的价值观中自我提升结构一致的个人维持区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比较学业欺骗关系在结果上的是否具有差异。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12向,开放的态度很可能与学业欺骗行为相一致,因为学业欺骗行为提供了通过改变既定模式来体验某种多样性和刺激的机会,Rallapalli的研究就发现拥有较高的倾向冒险和创新的需求的个体更倾向实施欺骗行为(Rallapalli,Vitell,Wiebe,&Barnes,1994)。第二个双向维度: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定义了个体是在多大程度上关注提高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以他人为代价),还是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对自我的关注,促进他人的福祉,无论是眼前的还是存在于不久的将来的。自我提升包括权利和成就,自我超越包括大同主义和刺激。自我提升很可能与欺骗行为相一致,因为欺骗行为涉及个人利益的获取,很少或者根本就不考虑他人;相反自我超越的价值观很可能消极预测欺骗行为,因为个体会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例如Pulfrey的研究指出坚持自我提升价值观能够积极预测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宽容(Pulfrey,Butera,2013)。Feldman等人对世界范围内12个大样本进行元分析,探索价值观和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业欺骗行为与自我提升价值观有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一般为正相关,但影响大小因环境而异,自我超越和保守主义呈显著负相关(Feldman,Chao,Farh,&Bardi,2015)。对于价值观与欺骗行为的研究,目前在Schwartz的价值理论上已有研究的已经成熟定性,且研究结论上也呈一致性,在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以及Schwartz价值观理论动态性,在Schwartz理论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价值观与欺骗行为的关系如图3所示。图1.3Schwartz价值观结构与欺骗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瓦茨价值观问卷(PVQ-21)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修订[J]. 高志华,杨绍清,Juergen Margraf,XiaoChi Zhang,路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2]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陈红,曾远英,吴建勇.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5(05)
[3]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J]. 熊红星,张璟,叶宝娟,郑雪,孙配贞.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5)
[4]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题目打包策略[J]. 吴艳,温忠麟.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5]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 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 心理学报. 2009(10)
[6]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J]. 沈建建.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T大学本科生学习倦怠、道德推脱与学业欺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李洁红.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自我认同与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D]. 文斌.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模型建构[D]. 易思.四川师范大学 2011
[4]自我控制、欺骗机会和欺骗态度对大学生学业欺骗的影响[D]. 周建立.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29102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chwartz价值观模型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10图1.2中国人价值观模型(4)两种价值观结构的对比从70年代,社会学心理学就曾展开过“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Hofstede认为,个人主义在集体中的情感是独立;而集体主义则是对集体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集体的价值观(Hofstede,1984)。Hui和Triandis认为,个人主义是指个人优于集体,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集体主义集体优先个人,强调服务于集体的价值观(Hui&Triandis,1986)。中国为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国人价值观自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正如金盛华所假设的那样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是现代取向与传统取向并存的,在其对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中,出现了两个与家庭高度关联的维度,对比这两者的价值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价值结构上,个人维持区域与Schwartz所提出的价值观结构的个体提升维度相似度最高,其次相似度最高的就社会发展区对于自我超越,在剩下的维度则差异较大,具体两种结构可比因素见表1.1,在考察对待学业欺骗行为的差异时,本研究选取与Schwartz所提出的价值观中自我提升结构一致的个人维持区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比较学业欺骗关系在结果上的是否具有差异。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12向,开放的态度很可能与学业欺骗行为相一致,因为学业欺骗行为提供了通过改变既定模式来体验某种多样性和刺激的机会,Rallapalli的研究就发现拥有较高的倾向冒险和创新的需求的个体更倾向实施欺骗行为(Rallapalli,Vitell,Wiebe,&Barnes,1994)。第二个双向维度: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定义了个体是在多大程度上关注提高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以他人为代价),还是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对自我的关注,促进他人的福祉,无论是眼前的还是存在于不久的将来的。自我提升包括权利和成就,自我超越包括大同主义和刺激。自我提升很可能与欺骗行为相一致,因为欺骗行为涉及个人利益的获取,很少或者根本就不考虑他人;相反自我超越的价值观很可能消极预测欺骗行为,因为个体会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例如Pulfrey的研究指出坚持自我提升价值观能够积极预测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宽容(Pulfrey,Butera,2013)。Feldman等人对世界范围内12个大样本进行元分析,探索价值观和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业欺骗行为与自我提升价值观有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一般为正相关,但影响大小因环境而异,自我超越和保守主义呈显著负相关(Feldman,Chao,Farh,&Bardi,2015)。对于价值观与欺骗行为的研究,目前在Schwartz的价值理论上已有研究的已经成熟定性,且研究结论上也呈一致性,在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以及Schwartz价值观理论动态性,在Schwartz理论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价值观与欺骗行为的关系如图3所示。图1.3Schwartz价值观结构与欺骗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瓦茨价值观问卷(PVQ-21)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修订[J]. 高志华,杨绍清,Juergen Margraf,XiaoChi Zhang,路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2]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陈红,曾远英,吴建勇.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5(05)
[3]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J]. 熊红星,张璟,叶宝娟,郑雪,孙配贞.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5)
[4]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题目打包策略[J]. 吴艳,温忠麟.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5]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 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 心理学报. 2009(10)
[6]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J]. 沈建建.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T大学本科生学习倦怠、道德推脱与学业欺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李洁红.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自我认同与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D]. 文斌.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模型建构[D]. 易思.四川师范大学 2011
[4]自我控制、欺骗机会和欺骗态度对大学生学业欺骗的影响[D]. 周建立.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29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52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