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涉入对游客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旅游涉入对游客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摘要】:在生活质量由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旅游业由关注发展到关注民生、消费形态由功能性到体验性消费及旅游研究由满意度到积极心理学转变的背景下,关于旅游主观幸福感研究呼之欲出。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外溢理论来探求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国内外关于旅游同主观幸福感的现有文献,初步确定本文的概念架构、研究方法、假设模型;其次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简单的访谈,了解人们对于旅游是否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看法,从而简单了解研究是否具有意义;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发放,从而获得基础数据。然后在信度效度、描述性统计、方差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获得研究结论如下:在理论方面,旅游涉入包括旅游行为涉入和旅游心理涉入,其中心理涉入由兴趣、风险可能及风险后果构成;主观幸福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实证研究方面,其一在方差分析中,女性对于旅游活动兴趣的涉入度高于男性;而且随着人均月收入的增多,游客的生活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以及随着游客旅游次数的增多,旅游的兴趣涉入、行为涉入,旅游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都会相应的提高;最后,随着学历的增高,游客感知到的风险可能性逐次变小。其二在结构方程模型中,1)旅游涉入同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首先旅游涉入兴趣维度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向效果;其次行为涉入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并同时与消极情感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最后风险可能与生活满意度呈现正效应;而且风险后果对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也分别呈正向和负向关系。2)旅游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旅游涉入四个维度在旅游满意度中介效应作用下,从而与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3)积极情感中介作用,旅游满意度通过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效应。最后从女性市场、银发市场、客户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企业营销策略,以期在市场快速变化的环境下,让涉入营销理念导入企业营销管理中,让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与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关键词】:旅游涉入 游客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问题提出14-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7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7
- 1.3 研究创新点17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17-20
- 1.4.1 研究框架17-18
- 1.4.2 研究方法18-20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20-24
- 2.1 旅游与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20-23
- 2.1.1 国外旅游者与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20-21
- 2.1.2 国内旅游者与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21-23
- 2.2 本章小结23-24
- 3 基础概念界定24-34
- 3.1 旅游涉入24-30
- 3.1.1 定义24-26
- 3.1.2 涉入的分类26-27
- 3.1.3 涉入的前因27-28
- 3.1.4 涉入的测量28-30
- 3.2 主观幸福感30-32
- 3.2.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30
- 3.2.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30-31
- 3.2.3 主观幸福感的维度31-32
- 3.3 旅游满意度32-34
- 3.3.1 旅游满意度的定义32-33
- 3.3.2 旅游满意度的测量33-34
- 4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34-39
- 4.1 理论基础34-35
- 4.1.1 外溢理论34
- 4.1.2 活动理论34-35
- 4.1.3 下对上模式理论35
- 4.2 研究思路35
- 4.3 研究假设35-38
- 4.3.1 旅游涉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5-37
- 4.3.2 旅游涉入对旅游满意度的影响37
- 4.3.3 旅游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7-38
- 4.3.4 情感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38
- 4.4 模型构建38-39
- 5 预调研与问卷设计39-47
- 5.1 核心变量的初始量表确立39-40
- 5.2 预调研的方法与标准40-41
- 5.3 预调研的实施与结果41-46
- 5.3.1 预调研的基本情况41
- 5.3.2 旅游涉入量表的预调研结果41-43
- 5.3.3 主观幸福感量表的预调研结果43-45
- 5.3.4 旅游满意度的预调研结果45-46
- 5.4 调研问卷编制46-47
- 6 数据分析47-69
- 6.1 正式调研的基本情况47
- 6.2 数据分析方法47-48
- 6.3 抽样样本的描述性统计48-49
- 6.3.1 样本基本信息48-49
- 6.3.2 变量测量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49
- 6.4 信度与效度分析49-54
- 6.4.1 样本数据的信度评估49-50
- 6.4.2 样本数据的效度评估50-54
- 6.5 方差分析54-62
- 6.5.1 性别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T检验54-55
- 6.5.2 年龄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55-56
- 6.5.3 学历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56-58
- 6.5.4 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58-60
- 6.5.5 旅游次数每年次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60-62
- 6.5.6 本章小结62
- 6.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62-69
- 6.6.1 模型设定62-63
- 6.6.2 初始模型检验63-64
- 6.6.3 模型修正64-66
- 6.6.4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66-69
- 7 结论与管理启示69-73
- 7.1 研究结论69-70
- 7.2 管理启示70-71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71-73
- 7.3.1 研究局限71
- 7.3.2 研究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8
- 附录 178-80
- 附录 2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谢彦君,吴凯;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2000年02期
3 陈启跃,王志民;论旅游专列线路的设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4 刘振礼,王建军;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汪宇明;广西防城港市旅游发展的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1期
6 程露悬;散客旅游市场发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期
7 胡冬梅,司继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2期
8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杨更生,吴纯渊;浅析人类旅游活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张仁军;惠红;黄蓓蓉;;论旅游的草根化趋势[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4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9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冯欣;;旅游购物中的求吉心理与旅游纪念品开发[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科;日喀则旅游产业如何迈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厉新建;旅游开发十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3年
3 龙藏;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林宁;体会旅游 收获在心[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刘锋;让旅游、经济、文化和谐共舞[N];中国旅游报;2005年
6 厉新建 张辉 秦宇;旅游业如何走出“非典寒冬”[N];经济日报;2003年
7 中共保山市委书记 黄毅 保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熊清华;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打造健康旅游品牌[N];云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储东华 张议橙;红色旅游高歌猛进[N];云南日报;2005年
9 陈晓剑;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取势·明道·优术(一)[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刘亚玲;旅游产品市场发展新契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9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友猛;孔子、庄子旅游思想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毛莉;我国城市换房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佳;关于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常承明;旅游准市场理论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莹;中国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毛锦茹;旅游公共危机的公共政策视角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7 吴媛媛;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盈盈;休闲视角下旅游福利的发展态势及实现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吴婧;贵州省旅游发展中的空间可达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6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huguanxiguanli/57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