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技证据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13 20:18

  本文关键词:科技证据问题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证据 呼格案 建构主义实在论 公众理解科学


【摘要】:科技证据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司法证据类型,包涵了指纹鉴定、血液酒精鉴定、DNA鉴定等。它以科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规范的技术程序为司法保障;以法律的逻辑和语言为司法载体。随着人类社会飞速进入科技化时代,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到法律实践领域,科技证据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断扩大和提升,成为司法证据领域的研究新热点。国内外对于科技证据的研究相对科技证据的发展略显滞后,且大多集中于证据法学领域,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研究科技证据的多着重讨论其科学性判断,以建立科技证据的司法证明力基础。科技证据兼具科学技术和法律的双重内涵,仅仅讨论科学性是无法完整掌握其精髓的,对其进行全面的科技哲学思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近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呼格案”入手,以科技哲学的视角审视该案中的科技证据,对科技证据的概念、哲学属性、采信依据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试图引入建构实在论的观点,以解释在“呼格案”中所发生的科技证据失真的情况。本文还讨论了司法实践中科技证据的表现以及所面临的伦理冲突,并提出科技证据共同体的伦理责任。科技证据的司法作用需要证据规则来支撑,本文对美国、世界其他地区和我国的科技证据规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分析了公众理解科技证据的情况,并提出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等部分,在绪论部分主要提出问题来源和对科技证据进行科技哲学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并对科技证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第一章介绍了科技证据的概况,讨论了科技证据的科学性、相关性、可靠性、历史性和替代性等方面,建立科技证据的全面形象。第二章针对“呼格案”,介绍了建构实在论的观点,并试图以此来对该案中的科技证据问题进行解释,呈现司法实践中科技证据的复杂性。第三章由“呼格案”进行扩展,讨论了司法实践中科技证据的表现,指出了科技证据面临的伦理冲突,提出了科技证据共同体的伦理责任。第四章以“呼格案”中的问题为抓手,提出了建立合理科技证据采信规则的重要性,介绍美国等地采信规则的相关情况,探讨合理采信规则的建立。还介绍了我国的科技证据规定,并对我国与他国的科技证据规则进行了比较。同时指出了科技证据公众理解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策略。结语对本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科技证据 呼格案 建构主义实在论 公众理解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6
  • 一、问题的起源10-11
  • 二、研究背景和目的11
  • 三、研究的意义11-12
  • 四、研究方法12
  • 五、科技证据的域外研究现状12-13
  • 六、科技证据的国内研究现状13-16
  • 第一章 科技证据概述16-33
  • 第一节 科技证据的科学性16-22
  • 第二节 科技证据的相关性22-23
  • 第三节 科技证据的可靠性23-27
  • 第四节 科技证据的历史性27-30
  • 第五节 科技证据的替代性30-33
  • 第二章 建构主义实在论与科技证据33-39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实在论33-34
  • 第二节 建构主义实在论与“呼格案”34-39
  • 第三章 司法实践中的科技证据39-44
  • 第一节 科技证据对于司法的影响39-40
  • 第二节 科技证据助强社会管控40
  • 第三节 科技证据与伦理冲突40-41
  • 第四节 科技证据共同体的伦理责任41-44
  • 第四章 科技证据证据规则与公众理解44-54
  • 第一节 美国法庭科技证据科学性判断44-46
  • 第二节 其它地区及我国的科技证据规则46-49
  • 第三节 公众理解科技证据49-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维珩;;浅析证据法的本土化建构——读《漂移的证据法》有感[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2 牟爱华;证据与证据材料——后现代视角的法理解释[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卢正敏;;证据法本科教学方式之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1期

4 曹福来;;论行政证据规定对税务稽查证据认证的影响[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5 孙凤英;;在反倾销立法中增加会计证据的作用[J];财经界;2005年08期

6 刘利娟;;在漂移中前行——读《漂移的证据法》有感[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12期

7 陈利;;科技证据法律性质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杨正;;经济学视野下的证据法定种类之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9 柴晓宇;;习惯证据初探[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1期

10 娄伟杰;;证据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祥全;;论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四重证据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方茂龙;叶发旺;黄树桃;屈云燕;张川;孟苗苗;;复杂性过程的序列证据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5 武树辰;;无效宣告案件中利用悬赏征集使用公开证据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程晓燕;;论瑕疵证据之转化[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8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张小燕;美国证据法上的最小相关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亚捷 周 瑾;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审查与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8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9 曹三明;“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吕硕琦;法治视野下的口供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3 李大鹏;电子数据证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一辰;科技证据问题初探[D];南京大学;2015年

5 孙连京;民事诉讼中的科技证据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孟天舒;由新证据引发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峰;网络证据基本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贵扬;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振杰;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10 贺韬;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6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026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