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4:44

  本文关键词: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造学 创造学发展 创造学理论 发明创造 创造教育 创造力传播 创造学建设


【摘要】:本文以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逻辑线索逐步展开论述。首先,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相关重要内容。其次,以案例为视角探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创造教育及创造学传播等现实概况。最后,对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思路。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看,广义的“创造”具有自然生成性。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创造的思想便伴随着创造的行为孕育而生。人类创造思想与方法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不同民族迥异的创造思想与方法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场景中,便呈现出其本有的同存共生性。在这个拥有不同创造思想与方法的世界共同体中,各民族创造思想与方法可以交流、取长补短,以达为我所用。因此,通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以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根据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逻辑思路对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进行了探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回顾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现况。现代创造学于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美国。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振奋人心的创造力演说,进一步推动了创造力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之后,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技法便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从国外创造学发展现况看,发达国家与地区重视创造力的理念已明鲜地融入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中,高等院校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必要场所,民间组织在普及、提升创造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文化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与普及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创造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被提出,但没有形成主流。在中国台湾省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创造学研究,而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创造学研究。总体看,晚起的中国创造学,在理论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上已建立了许多创造、创新实验基地。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创造学团体合作交流。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 2.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理论相关主要内容。国外创造学理论主要集中在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以创造技法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创造力培养和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研究,尤以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发达国家最为显著。总体看,中国创造学在借鉴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色彩,如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创造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学理论、中西结合的现代创造学理论、行为创造学理论等。然而,相比国外创造学理论,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仍有许多空白之处。 3.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相关内容。日本很注重发明创造,也很注重专利制度的建设。正是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形成了有利的互动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创造一直处于世界前位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更显优势。与日本相比,中国发明创造较显弱势,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显不足。通过对中日发明创造及相关情况比较,发现中日发明创造认知观与实践观之差异,为寻求今后中国创造学发展提供有益之借鉴。 4.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教育现况。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及其所形成的创造力开发、培育体系,与美国社会创造、创新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创造学观念与方法普遍存在于美国各类学校中,且.美国大多高校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相对美国高校而言,还显得相当薄弱。在中国高校中只有100多所开设创造学课程,且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创造、创新实践脱节甚大。通过考察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的相关情况,以透视中外创造教育之差距,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5.以两岸创造学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为例,比较分析了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现况。自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台湾省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对创造学思想传播、创造力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台湾地区创造学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尤其自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表“创造力白皮书”,更显台湾地区对创造学传播、创造力开发的重视。80年代初,创造学思想引入内地。自此,中国发明创造协会、创造学会、创意产业协会及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各类创造学相关组织也相继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创造学与国际创造学接轨。通过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等情况比较,进一步探索中国创造学积极有效的发展空间。 6.分析了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的困境因素,提出了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理论相比,中国创造学理论有其不完善之处,这是制约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有教育、家庭、社会等外在深层次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视角提出了相应思路:即从生生到创造不息、从求放心到创造之道的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框架及实践方法。同时提出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圣外王”人格转化观。要之,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思维互补为手段的综合创造、创新观的体现。 总之,本文只从局部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相关情况,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疑。但从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多视角直击讨论对象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较为重要的领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别人长处,寻找自己短处,以达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创造学 创造学发展 创造学理论 发明创造 创造教育 创造力传播 创造学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0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目录11-15
  • 第1章 绪论15-31
  • 1.1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意义16-17
  • 1.1.1 理论意义16
  • 1.1.2 实践意义16-17
  • 1.2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概况与趋势17-26
  • 1.2.1 国外创造学发展研究概况17-21
  • 1.2.2 国内创造学发展研究概况21-25
  • 1.2.3 创造学发展趋势分析25-26
  • 1.3 本文研究内容结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26-30
  • 1.3.1 研究内容结构26-28
  • 1.3.2 主要研究方法28-29
  • 1.3.3 研究创新点29-30
  • 本章参考文献30-31
  • 第2章 中外创造学发展历史回顾31-60
  • 2.1 国外创造学发展概况31-47
  • 2.1.1 国外创造学发展概述31-40
  • 2.1.2 国外创造学发展整体分析40-47
  • 2.2 国内创造学发展概况47-58
  • 2.2.1 中国创造学发展与成果分析47-54
  • 2.2.2 中国创造学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54-58
  • 本章参考文献58-60
  • 第3章 中外创造学理论比较分析60-102
  • 3.1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分析60-73
  • 3.1.1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60-67
  • 3.1.2 国内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67-73
  • 3.2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分析73-82
  • 3.2.1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74-77
  • 3.2.2 国内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77-82
  • 3.3 中外创造学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与学派分析82-95
  • 3.3.1 国外创造学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与学派82-87
  • 3.3.2 国内创造学研究理论特色与学派87-95
  • 3.4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差异与启示95-100
  • 3.4.1 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差异分析95-97
  • 3.4.2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对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启示97-100
  • 本章参考文献100-102
  • 第4章 中外发明创造比较分析——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102-140
  • 4.1 中日发明创造与专利制度关系比较102-113
  • 4.1.1 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关系103-104
  • 4.1.2 日本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影响104-106
  • 4.1.3 中国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影响106-108
  • 4.1.4 中国发明创造与专利制度关系评价108-113
  • 4.2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比较113-131
  • 4.2.1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整体分析113-116
  • 4.2.2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量化分析116-118
  • 4.2.3 中日发明创造主要技术领域分布比较118-125
  • 4.2.4 中日企业发明创造比较分析125-131
  • 4.3 中日发明创造差异与启示131-137
  • 4.3.1 中日发明创造差异分析132-135
  • 4.3.2 日本发明创造对中国发明创造启示135-137
  • 本章参考文献137-140
  • 第5章 中外创造教育比较分析——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为例140-172
  • 5.1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现状140-153
  • 5.1.1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概况140-142
  • 5.1.2 美国著名高校开设创造学课程分析142-147
  • 5.1.3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特征分析147-150
  • 5.1.4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显著社会实效分析150-153
  • 5.2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现状153-164
  • 5.2.1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概况153-155
  • 5.2.2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案例及其成果分析155-160
  • 5.2.3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特征分析160-162
  • 5.2.4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主要问题分析162-164
  • 5.3 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差异与启示164-170
  • 5.3.1 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差异分析164-167
  • 5.3.2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对中国高校启示167-170
  • 本章参考文献170-172
  • 第6章 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比较分析——以两岸创造学组织活动为例172-198
  • 6.1 中国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现状172-178
  • 6.1.1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概况172-174
  • 6.1.2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主要活动分析174-176
  • 6.1.3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特征分析176-178
  • 6.2 中国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现状178-189
  • 6.2.1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概况178-182
  • 6.2.2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主要活动分析182-187
  • 6.2.3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力活动特征分析187-189
  • 6.3 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差异与启示189-196
  • 6.3.1 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学传播活动差异分析189-193
  • 6.3.2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学传播活动对大陆创造学组织活动启示193-196
  • 本章参考文献196-198
  • 第7章 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198-228
  • 7.1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困境198-206
  • 7.1.1 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困境内外视角分析198-203
  • 7.1.2 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困境特定视角分析203-206
  • 7.2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理论基础框架及实践方法206-219
  • 7.2.1 原旨进程——从生生到创造不息207-212
  • 7.2.2 真有价值——从求放心到悟创造之道212-216
  • 7.2.3 中国创造学与创造教育216-219
  • 7.3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人格转化观219-226
  • 7.3.1 “内圣外王”人格历史流变及其创之本真219-222
  • 7.3.2 觉悟“内圣外王”创造人格理论依据222-224
  • 7.3.3 觉悟“内圣外王”创造人格路径选择224-226
  • 本章参考文献226-228
  • 结论与展望228-231
  • 参考文献231-239
  • 致谢239-24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24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裴晓敏;创学视野下的创造过程哲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3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053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