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7:15
本文关键词: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研究
【摘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入人心,新闻媒体对科技新闻的传播越来越重视。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布,是国际上最重大的科学事件,成为了媒体报道争相的焦点。研究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并总结其规律,有利于改进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进而更好地发挥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唤起关注功能、激励参与功能、促进学术交流功能以及科学决策参考功能。 本研究对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做了一个简单时间段的划分:诺贝尔科学奖第一次颁奖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1978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诺贝尔科学奖报道各有特色。在第一阶段,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特色是:传播载体高端、时效性差、报道质量不高;第二阶段的报道特色是:报道量少,报道形式单一以及受国内环境和国家外交倾向影响严重。第三阶段的报道特色是:报道形式多样化、诺奖情结严重。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三份报纸进行研究:《人民日报》、《科学时报》以及《羊城晚报》,样本采集时段为2000年1月——2009年12月。着重对报道总量、报道对象、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报道体裁等进行基本统计和百分比比较。并从得出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出规律。 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总结出报纸媒体对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特点:凸显报人的“诺贝尔情结”;报道的可预测性;报道冷热不均;体现议程设置理论。另一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三大主流报纸对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侧重点。通过对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的总结,进一步对报道进行科技传播功能分析。 最后,从宏观的角度,从一般的科技传播规律出发,针对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总结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不足:即与受众互动不够;报道水平整体呈现弱势;科技信息含量少。进而提出诺贝尔科学奖的报道改进策略:重视报纸网络版建设;均衡报道,避免“冷热不均”;培养一支高素质科技新闻记者队伍;改进报道形式,注重策划,争做主流;注重与内容市场的合作以及借鉴成功网络媒体的经验。
【关键词】:报纸 诺贝尔科学奖 科技新闻 特点与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12;G3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选题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5
- 1.2.1 关于诺贝尔奖的研究12-13
- 1.2.2 关于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研究13-15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15-17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5-16
- 1.3.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在中国早期报道概况17-22
- 2.1 诺贝尔科学奖报道在国内出现的背景17-18
- 2.1.1 外部忧患与统治压力17-18
- 2.1.2 两股文化力量18
- 2.2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在中国的早期报道概况及特点18-22
- 2.2.1 新中国成立前诺贝尔科学奖报道概况18-20
- 2.2.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概况及特色20-22
- 第3章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文本分析22-28
- 3.1 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22-23
- 3.1.1 内容分析法22
- 3.1.2 研究样本22-23
- 3.1.3 研究时间段的确定23
- 3.2 样本描述23-28
- 3.2.1 报道数量及其年度分布23
- 3.2.2 消息来源分布23-24
- 3.2.3 新闻体裁分布情况24-25
- 3.2.4 报道内容分布25-28
- 第4章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及功能分析28-40
- 4.1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28-34
- 4.1.1 凸显报人的“诺贝尔情结”28-29
- 4.1.2 对诺贝尔科学奖的报道“冷热不均”29-30
- 4.1.3 诺奖预测报道可行30
- 4.1.4 体现议程设置理论30-34
- 4.2 不同类型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有所侧重34-36
- 4.2.1 《人民日报》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34
- 4.2.2 《科学时报》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34-35
- 4.2.3 《羊城晚报》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特点35-36
- 4.3 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功能分析36-40
- 4.3.1 唤起关注功能36-37
- 4.3.2 激励参与功能37-38
- 4.3.3 促进学术交流功能38-39
- 4.3.4 科学决策参考功能39-40
- 第5章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不足及改进策略40-50
- 5.1 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不足40-42
- 5.1.1 与公众的互动性不强40
- 5.1.2 科技信息含量少40-42
- 5.1.3 诺贝尔科学奖报道总体呈现弱势42
- 5.2 报纸诺贝尔奖报道改进策略42-50
- 5.2.1 重视报纸网络版的建设42-43
- 5.2.2 均衡报道,避免报道的“冷热不均”43-44
- 5.2.3 掌握诺奖规律,注重新闻策划44
- 5.2.4 加强科技记者培养44-45
- 5.2.5 改进诺贝尔科学奖报道形式,,争取主流受众注意力45-46
- 5.2.6 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对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的共赢46-50
- 结论50-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应向伟;集聚各类资源,促进有效的科技传播——试论科技传媒的跨媒体整合[J];今日科技;2005年10期
2 谭斌昭;诺贝尔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3期
3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年02期
4 翟杰全;科技传播研究:疆域的扩张[J];科学学研究;2005年01期
5 冯小素,潘正权;科技传播的整体解决方案[J];科学学研究;2005年01期
6 任小中;;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刘建明;传播学的稚气和科技传播学的完善──兼论21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趋势[J];新闻界;2000年01期
8 孙宝寅;科技传播──科学与文化的汇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彭祝斌;科技新闻传播效益论[J];求索;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122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12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