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中国古代科学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06:22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 科学哲学


【摘要】:由于现代社会过于注重科学的工具效用而忽视了科学本身的内在价值,最终导致唯科学主义的泛滥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使得科技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的潜在力量。在中国古代也从来不缺乏对科技与道德关系的思考。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观的演进过程,研究了中国古代科学观的精神特质,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观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揭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学观对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启迪。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纲领的选择以及论文章节安排。第二章所考察的是从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古代科学观的演进过程。这一阶段大体分为四个时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观的形成、发展、成熟与高峰以及没落。它们前后相续,交相更替,体现了中国古代各种科学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的辩证运动过程。第三章论述的是中国古代科学观的精神特质,中国古代科学观呈现出天人合一、以道驭技、以人为本和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其中“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以道驭技为理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归依,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这些精神特质是中国古代科学观的菁华,是我们今天讨论道德与科技关系的历史依托。第四章对中国古代科学观进行反思,对传统科学观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总的评价。论文从逻辑上来讲,涉及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科学观?中国古代科学观的当代价值如何?中国古代科学观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局限?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树立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正确态度,这是对其进行反思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最后,结合中国现状对中国古代科学观作简要小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2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军;明清鼎革与中国古代科学近代化进程的中断[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 罗冬阳;论明末清初西学的分期与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4期

3 王凌皓,刘淑兰;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简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4 林素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编刊管窥[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5 刘海鹏;;墨子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及启示[J];管子学刊;2008年04期

6 彭福扬,罗一涛;墨家逻辑的科技思想根源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田辉玉;;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技思维的影响[J];湖北电大学刊;1995年09期

8 王汝发;对中国古代科学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黄欣荣,王英;古代技术活动中心兴衰规律的统计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芹英;明代机械化数学的发展及现代意义[D];西北大学;2003年

2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3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年

5 薛柏成;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D];吉林大学;2006年

6 童恒萍;墨家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D];复旦大学;2006年

8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陈万球;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赖玉芹;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思想及举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罗一涛;墨家的科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3 郭红卫;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吴琳;墨家科学思想及其兴衰命运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郝志洁;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基督教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牛翠萍;李约瑟难题与明清教育体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丁增云;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传承的途径和机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53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253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c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