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
本文关键词: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 出处:《科学学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颠覆性技术遵循自下而上的性能轨道,以新技术属性集为依据引入新竞争平台,替代现有技术范式,改变企业技术竞争态势。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探测,将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规避风险。现有的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多采用主观方法,而基于专利分析的客观分析方法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个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框架,该框架以专利数据为依据,以属性创新和改进的技术发展推动机制为基础,借鉴物种入侵模型和集对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新技术出现前后的属性集相似度,来对颠覆性强度值进行测度。最后,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汽车锂电池技术专利为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Abstract]:Disruptive technology follows the bottom-up performance track. Based on the new technology attribute set, the new competitive platform is introduced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paradigm and change the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it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adjus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n time and avoid the risk. Most of the existing subversive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studies use subjective methods, and the objectiv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patent analysis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and applied.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recognition framework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this framework based on patent dat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perty promotion mechanism, reference species model and set pair analysis metho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attribute similarity, to disruptive strength value measure.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example of the patent of automobile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in the Derent patent databas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
【分类号】:U463.633-18;G306
【正文快照】: 颠覆性技术既可以源于现有技术的融合,也可以是在创新活动所产生的重大技术产品范式变革中形成的新技术[1]。颠覆性技术与企业的长期盈利和生存能力紧密相关[2],因此,应在颠覆性技术对主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之前,对其进行识别,辅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研发战略[3]。历史经验表明,只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ang Min;Li Limiao;Yin Lu;;A Cycle Model of Co-evolution between Emerging Technology and Firm's Capabilities Based on Case Study[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1年00期
2 罗珉;马柯航;;后发企业的边缘赶超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12期
3 曹兴;梁鸽子;宋娟;;新兴技术应用“孤岛”的突破及其仿真分析[J];系统工程;2014年11期
4 秦剑;;计算仿真方法在创业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南大商学评论;2013年02期
5 徐久香;李华;王春元;;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2期
6 郭俊芳;汪雪锋;邱鹏君;李乾瑞;雷鸣;;基于SAO分析的技术路线图构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年07期
7 拓晓瑞;徐久香;;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7期
8 洪勇;张红虹;;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外新兴产业研究知识网络分析[J];技术经济;2015年01期
9 李平;臧树伟;;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路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年02期
10 李向东;马玉洁;汪丽云;刘青卓;;企业产品规划技术路线图制定流程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珠;比特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张超群;用户互动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窦伟;中国企业国际扩张与创新绩效:母国产品开发经验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李志远;基于关系嵌入的客户知识管理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5 田小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节能服务企业成长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周兴藩;不同非常规蛋白饲料原料成分特性的表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郭春东;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军;基于WiFi的板坯连铸结晶器振动形态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周德民;Wi-Fi网络监控及无线终端定位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孙晓岩;邯郸市标准件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4 嵇静;集群企业创业:技术梯度差、市场梯度差的影响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刘梦;基于消费者偏好的破坏性创新产品多属性设计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石俊国;金字塔收入市场下破坏性技术创业行为激励[D];东北大学;2013年
7 贾丽媛;哈电集团动力设备制造业技术路线图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8 冯双双;基于消费者偏好内生条件下破坏性创新侵蚀路径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9 杨彩霞;基于消费者偏好视角的破坏性创新威胁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婷;绩效考核目的导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4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34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