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 出处:《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心脑血管 中药复方 专利 年度发展 聚类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及相关事务所作为专利数据来源;以万方数据库、CNKI、CHKD数据库作为科研成果检索资源;运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年度数据当作聚类成员,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成果作为聚类变量,对20年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展开聚类分析。结果: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在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个阶段:1991至2000年是第一阶段,专利申请量、公开量、科研论文数量较低;第二阶段为2001至2004年,专利申请量、公开量是第一阶段的2倍,而科研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3倍;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0年,3个指标均为第二阶段的2倍。结论: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政策、专利制度、中医药科研等因素密切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atent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Methods: the patent database of th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the China Patent Information Center and the related firms were used as the source of patent data. The CNKI / CHKD database was used as the retrieval resour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Using simple statistic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he annual data as cluster members, cardio-cerebrovascula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atent application amount, open volum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s clustering variables. Cluste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patent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in the past 20 years. Results: the patent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atent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from 1991 to 2000 in 20 years. The first stage was from 1991 to 2000. The amount of patent application, the quantity of open and the quant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are relatively low;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2001 to 2004,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is twice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papers is three times that of the first stage. The third stage was from 2005 to 2010, and the three indexes were twice as much as those in the second stage.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and patent system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atent. Factors su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closely related.
【作者单位】: 河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No.QN20131073)~~
【分类号】:R287;G306
【正文快照】: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patent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YANG Xu-jie1,PEI Xiao-hua2,WANG Chun-hui2(1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 050200,China;2Beijing Un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睿明,姜巍;应重视抗菌中药复方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2 王洪飞;让文化魂宝焕发熠彩——“中药复方再优化”研究的思考[J];首都医药;2001年06期
3 刘亚明,牛欣;关于中药复方产业化发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年04期
4 肖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浅析[J];海峡药学;2006年03期
5 李秦川;潘勤;;中药复方在欧盟注册的对策探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年04期
6 荆鲁;王停;周刚;;中药复方优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9期
7 洪永福;谈对中药复方的研究[J];陕西中医;1981年03期
8 张建国;试论用中药方剂理论指导中药复方药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年00期
9 邵以德;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年02期
10 李松龄;略谈中药复方的特色[J];重庆医药;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静;刘培勋;;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研究之思考[A];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暨第二届金陵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薛燕;;以现代科学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霰弹理论及其重要意义[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3 欧丽娜;张建军;王景霞;李伟;高学敏;;中药复方优化实验设计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立春;薛燕;;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之霰弹靶点理论[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任兵;刘斌;石钺;陆蕴如;;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6 程静;;中药复方的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为宇;;中药复方名词英译标准化的探讨[A];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张永祥;;中药复方新药研制的思路与方法[A];中国科协第二十三届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论文集[C];2008年
9 陈冠林;周福生;许仕杰;游章才;黄海阳;汤金波;;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梁国刚;;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方法的探讨[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洋;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快速明确[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实习生 严锋林;传统中药到底怎样发展成现代中药?(三)[N];科技日报;2006年
3 通化振国集团 杨春旭;关于加快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思考[N];通化日报;2008年
4 今辰药业市场总监 杨昌顺;中药突破西医心智核心法则[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言实;中药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下)[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胡芳;传统中药复方研发畅想中药全球化[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徐晓峰 李己平 许凌;确立新理念 发展大中药[N];经济日报;2002年
8 嘉宾;我国中药产业面临发展机遇[N];民营经济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孙晨;中药现代化的“呐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胡永忠;中药现代化:四大困惑何解?[N];医药经济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加谋;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庞立健;基于肺络理论中药复方干预IPF TGF-β_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及TH1/TH2失衡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胡美纯;中药单体与中药复方抑制前列腺癌生长与转移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沈家平;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周明眉;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探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蒋捍东;中药复方肺康灵对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张斌;清活Ⅰ号中药复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损伤的抗氧化应激分子机制及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测定[D];复旦大学;2006年
8 程新锐;中药复方脑得生的有效成分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9 刘倩;不同给药途径的含苦参中药复方的化学和代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汝锦龙;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的构建和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学沛;抗感染中药复方NZ的药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魏金曼;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宁波大学;2015年
4 杨晓;我国传统跌打损伤中药复方6种元素含量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周冠宇;奶牛乳房炎中药复方灌注液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燕娜;体外ABC转运体方法的验证及其在中药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徐佳;富碘中药复方对碘缺乏NOD.H-2~(h4)小鼠心肾D2及D3mRNA表达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李允;中药复方对人眼球后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的影响[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9 王婵;自拟中药复方对小鼠大肠杆菌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马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98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39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