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中国科学社美国分社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5 12:33

  本文关键词: 中国科学社 美国分社 科学专业主义 爱国民族主义 公民社会 出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科学社1914-1915年由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建立,1918年总部迁回中国以后其在美国的组织一度涣散。1929年科学社理事会和总干事杨孝述委托清华大学留美监督梅贻琦重组美国分社,选举职员,召开年会,联络留学生,加强中美科技教育联系,成效显著。后来在1931年底梅贻琦被召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由赵元任、汤佩松、任之恭、裘开明等继续组织美国分社活动。本文根据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美国分社1929-1936年档案资料进行考察,认为科学社美国分社的历史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一直有着广泛的跨国因素,科学专业精神和爱国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科学家的两个强大驱动力,而自我管理是以科学社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科学家共同体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贡献。
[Abstract]:The China Science Society was foun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Chinese students from 1914 to 1915. After its headquarters moved back to China in 1918, its org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once fragmented. In 1929, Yang Xiaoshu, the board of the Science Society and director general, entrusted Tsinghua University with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supervise Mei Yiqi's reorganization of the US branch. After electing staff, holding annual meetings, liaising with overseas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were remarkable. Later, in end of 1931, after Mei Yiqi was recalled to serve as presi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Zhao Yuanren, Tang Peisong, Chih Kung Jen, Qiu and others continue to organize American bureau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archives of the American Branch collected by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from 1929-1936,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Branch of Science Society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lways had a wide range of transnational factors. Scientific professionalism and patriotic nationalism are two powerful driving forces for Chinese modern scientists. And self-management is a contribu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ty of scientists represented by the Science Societ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
【分类号】:G3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铁权;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中国科学社社员的时空分布透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3期

2 郑清坡;黄艳丽;;科学社团史研究的新进展——评《体制与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J];沧桑;2006年01期

3 范铁权;;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的多元透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许为民;;中国科学社与浙江大学[J];科学;1997年02期

5 张剑;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及其影响(1914─1937)[J];档案与史学;1998年05期

6 ;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征集史料[J];科学;1999年03期

7 张剑;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8 范铁权;张謇与中国科学社[J];历史教学;2002年10期

9 范铁权;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范铁权;评中国科学社的西部活动[J];中州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敬全;;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科学社会体制化的进程[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邋王磊;追忆近代科学开拓者[N];文汇报;2008年

2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 张超;中国科学社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杨舰 刘丹鹤;庚款留学生与中国科学社创建渊源[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东南大学STS研究中心 王丽;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救国的一面旗帜[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 张珊珊;中国《科学》发展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铁权;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南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伟伟;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科普教育(1914-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3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513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7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