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技创新促进长沙经济发展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06 17:38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促进长沙经济发展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12年

科技创新促进长沙经济发展途径研究

舒纪铭  

【摘要】: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十分突出的实践问题。本文将长沙作为个案研究,分析了科技创新与长沙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了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正是基于实践性的要求,力图为长沙乃至相关城市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探索。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计量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长沙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研究的问题有: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长沙科技创新与经济的相关性;长沙科技进步贡献率;长沙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长沙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长沙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近13年来,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9%,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长沙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技人才有待优化,重点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 本文通过对典型城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提出了长沙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是:以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围绕重点产业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本文提出的实现科技创新促进长沙经济发展途径的政策建议是:以制度创新和政策环境优化为基础,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社会科技投入提升为保障,以系统化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多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是站在单一城市的角度,进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并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建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另一创新点是本文通过对长沙科技贡献率的深入研究,发现科技贡献率的计算会受到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非正常波动的影响,从而本文提出了科技贡献率在某一时段的平均值比较符合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际的观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22.7;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龙;;关于科技、经济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李闽榕;关于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理论思考[J];东南学术;2005年02期

3 陈义华,董玉成;东西部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关系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2期

4 王犁;;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再检验——基于东、中、西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马英;张淑莲;;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解读科技创新战略的现实意义[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黄志勇,曾林阳;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成功之路[J];价格月刊;2004年01期

7 章刚勇;阮陆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来自江西省的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8 孙一清;王子龙;;南京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7期

9 徐佳;;论科技发展对经济体制的建构[J];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05期

10 李放;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睿;胡河宁;;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文化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董慧凝;;论技术范式视角的循环经济[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李伯聪;;关于工程和工程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4 郭燕;用新生产要素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蒋艳;;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6 程晓芝;;基于持续创新的高校学报动态核心能力构建[J];编辑学报;2007年06期

7 黄先蓉;刘菡;;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需求与制度、模式创新[J];中国编辑;2011年01期

8 马陆亭;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的技术途径[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9 郑文;“电信技术选择管制”的有效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4期

10 徐涵蕾;李柏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才;;增长、创新、知识与服务[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张春燕;刘军;;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动态研究——基于价值分析法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燕;黄理稳;;论科学与技术之公共政策的异同[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陈多闻;陈凡;;技术创新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化及其公共政策[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郑文;郑时;;电信技术“突现”与区域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赵海民;李建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系统整合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陈锐;李丁;王俭;汪云林;付允;李冬;牛文元;;创新跨越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8 孙晓明;;县市经济与县市科技发展的联系[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9 ;浙江省若干县(市)经济科技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2)——浙江省若干县(市)经济科技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10 梁双陆;杨先明;李娅;;区域能力结构差异与基于协调发展的地区能力建设[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6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耿亚新;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立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成富;南山区创建国际级创新区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利军;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婉君;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丽;非线性生产函数影响因素再分解模型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江婷;广州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晖;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支持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芸芸;湖北科技创新的相关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肖蕾;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霞;中国家具国际竞争力之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煌;张丽娜;吕莉;;全面认识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J];安徽科技;2008年02期

2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经济增长中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3 祝云;毕正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J];财经科学;2007年07期

4 张晓玲;;论政府科技投入的形式、性质、目标和功能[J];长江论坛;2006年06期

5 何剑,徐晓鹏;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一些国家科技创新的基本做法[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3期

6 朱平芳,姜国麟;上海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实时分析及其与经济增长关联研究[J];财经研究;1999年02期

7 冷湘;;科技投入、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J];当代思潮;1995年02期

9 孟庆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J];发展研究;1999年11期

10 王海鹏,田澎,靳萍;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 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诗白;[N];光明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钏;;交通运输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8期

2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陈小龙;;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报告[J];调研世界;2011年10期

3 殷柏尧;张全跃;;如何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J];今日浙江;2011年18期

4 王香丽;;广东高等工科教育发展探析——广东经济发展的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卢珍菊;;国外经济社会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导刊;2011年08期

6 李彦红;;论广西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7 何莉莉;;浅析制约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8期

8 王莉;;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政策展望[J];黑河学刊;2011年10期

9 胡金荣;刘晓琴;;以特色产业为动力推动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9期

10 熊毅;;让国民快乐:中国经济增长有余而发展不足的一个选择——基于分配而非生产角度思考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卫丽;;企业档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2 孙岩;;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及恢复指标[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吴晓海;刘兆全;马野;;大庆市草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探讨[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曹喆;梅鹏蔚;;天津600年——回顾与展望[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吴文东;;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应用——手机短信在解决县域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有根;陈凤娣;石景冬;;论股票市场与产业成长的良性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7 葛晓燕;;越窑文献与上虞青瓷[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彭令;;建设数字化航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A];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5年

9 ;发展公共服务 促进消费[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10 ;鼓金融学会之风 扬经济发展之帆[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威;[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5年

2 壶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卫明;[N];长治日报;2007年

3 记者 郭晓静 廖雪梅 实习生 陈柯;[N];重庆日报;2006年

4 记者  杜一博;[N];大同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杨石珊 武念林;[N];汉中日报;2006年

6 周成亮 艳红;[N];焦作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忠;[N];闽北日报;2006年

8 记者 吕学先 通讯员 苏玉;[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吕敏 记者 王军政;[N];咸阳日报;2007年

10 记者 杨正林;[N];西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2 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蔡晓陈;社会资本的经济分析[D];武汉大学;2007年

5 王爱民;河北省退耕还林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静敏;当代中国失业保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揭筱纹;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9 田洪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策法律促进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李铁明;我国转型期县域政治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慧珍;抗日战争时期鄂西后方国统区经济建设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门雨杰;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澳门的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贵卿;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分析及对策[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志华;昆山开发区研究(1984-2004)[D];苏州大学;2005年

5 李波;论国际直接投资对广东、江苏经济发展影响之异同[D];武汉大学;2005年

6 黄艳;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白霄;企业并购效应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8 鲁诚至;文化、制度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杨碧霞;上海科技创新与区县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董华民;论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促进长沙经济发展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48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b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