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0-04-03 19:33
【摘要】:本篇论文将以对“日本基础研究”的理解为基点,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经历为案例,在对各位诺贝尔获奖者所处时代日本基础研究发展的背景和概况进行描述的同时,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经历凸显他们所处时代日本基础研究发展的主要特征,从而勾勒出战后日本基础研究发展历史的大致脉络。 本篇论文共由七章组成,除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将按照自然时间的顺序,以目前日本学界流行的分期法为依据,将从二战结束后到今天的日本基础研究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中,论文将以福井谦一的研究经历为例,重点论述在这一外部环境恶劣的时期,学术自由的传统对日本基础研究发展的促进和影响。第二阶段是高速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中,论文将以江崎玲於奈的研究经历为例,介绍日本企业设立中央研究所的第一次高潮。第三阶段是转型期。在这一阶段,论文将以白川英树的研究经历为例,介绍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特别是日本大学的讲座制及讲座费为日本基础研究的稳定发展所提供的保障。第四阶段包括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论文将以具备关注社会价值和加强产学合作的意识的野依良治、传统和现代意识交织的新型科学家小柴昌俊和企业中超群的人材田中耕一这三个人的研究经历为例,介绍这一时期日本基础研究发展的特征,即:政府推动基础研究的措施加强,企业建立“基础研究所”的热情高涨,以及日本适应基础研究发展新特点的产学官合作研究的真正开始。第五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经过五十余年的积累,战后日本基础研究的水平以21世纪初日本科学家接连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与承认。而对泡沫经济的反思使日本立志走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之路,这为日本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其无论在水平上还是在环境上都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论文的结论部分将通过对以上阶段的概述,总结出战后日本基础研究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其对我国当前基础研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的启示意义。
【图文】:
第二章 战后恢复期的日本基础研究的那点工资还赶不上通货膨胀,常常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去搞些兼职以补贴生活费的支出。但一心很难二用,实在没有办法从科研中抽时这一切。这样一来,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妻子身上。”1在这种条件下,当只能依靠纸和笔来进行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而很难有条件开展实验性究。此外,基础研究的资金也十分缺乏。战后初期,大学是日本基础对主体,,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结束时,大学的研究经费开始陷入一度滑落到历史最低点。在企业中,虽然由于逐渐恢复生产和重建设条件要相对好一些,还有一些实验辅助性的基础研究。但是大规模的,例如依靠大装置和尖端设备的基础研究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 战后转型期的日本基础研究年降到 9.1%,1973 年因石油危机而降到 6.7%,78、79 年降到最低点 4.6%,之后开始略有回升;政府研究机关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在 1969 年为 20.5%,1970年为 17.4%,后来在 15%-18%左右波动;而大学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在1973 年以前,政府认为是 80%,从 1974 年开始有具体统计数据开始,1974 年的比例为 75.4%,1975 年为 70.9%,到了 1976 年则降到 56.4%,此后一直维持在 50%至 60%的水平。1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323.13
本文编号:2613610
【图文】:
第二章 战后恢复期的日本基础研究的那点工资还赶不上通货膨胀,常常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去搞些兼职以补贴生活费的支出。但一心很难二用,实在没有办法从科研中抽时这一切。这样一来,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妻子身上。”1在这种条件下,当只能依靠纸和笔来进行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而很难有条件开展实验性究。此外,基础研究的资金也十分缺乏。战后初期,大学是日本基础对主体,,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结束时,大学的研究经费开始陷入一度滑落到历史最低点。在企业中,虽然由于逐渐恢复生产和重建设条件要相对好一些,还有一些实验辅助性的基础研究。但是大规模的,例如依靠大装置和尖端设备的基础研究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 战后转型期的日本基础研究年降到 9.1%,1973 年因石油危机而降到 6.7%,78、79 年降到最低点 4.6%,之后开始略有回升;政府研究机关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在 1969 年为 20.5%,1970年为 17.4%,后来在 15%-18%左右波动;而大学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在1973 年以前,政府认为是 80%,从 1974 年开始有具体统计数据开始,1974 年的比例为 75.4%,1975 年为 70.9%,到了 1976 年则降到 56.4%,此后一直维持在 50%至 60%的水平。1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323.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白欣;王洪见;;由七位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引发的一些思考[J];大学物理;2012年07期
2 李红林;曾国屏;;基础研究的投入演变及其协调机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3 韩天琪;樊小龙;袁江洋;;唐敖庆谱系与福井谦一谱系比较研究[J];科学与社会;2013年01期
4 段士玉;尹晓冬;;仁科芳雄对日本物理学的贡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建洋;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恩瑞;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结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2 宋春艳;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3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1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