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科技奖多产的若干原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32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伟;;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的特点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5年03期
2 高益民;;让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从日本科学家频获诺贝尔奖谈起[J];中小学管理;2015年01期
3 丁建;王运来;;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以“诺贝尔井喷现象”为切入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4 丁建洋;;学术取向:日本“科研费”制度演进与运行的基本逻辑——日本大学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形成的一个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5 殷瑞敏;魏东岚;;中日科技发展模式对比分析[J];决策咨询;2013年05期
6 蔡聪裕;陈宝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统计分析及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5期
7 时临云;张宏武;;日本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年11期
8 胡钦晓;;大学讲座制的历史演变及借鉴[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6期
9 龚放;;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J];探索与争鸣;2010年11期
10 丁建洋;洪林;;论日本大学科研定位的“巴斯德象限”取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谢宗睿;;日本人缘何频获诺贝尔奖[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安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科技政策改革及影响[D];山西大学;2016年
2 宋燕婷;从“和魂”到“洋才”—明治西学与科学文化初探[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6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5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