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21:4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知识体系的日趋复杂,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科学研究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了。研究人员进行知识创新活动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而科学文献的引证是知识转移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调研,发现目前对于通过引文而展开的知识转移活动研究很少,而且侧重于研究地理分布情况,对于知识转移机理的研究亟待深入。鉴于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学者之间通过引文而进行的知识转移活动,尝试对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进行一些开创性的研究。 在本文的九章中,首先全面梳理了知识转移的有关理论问题,然后探讨了引文在知识转移活动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一个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模型,提出了相关理论假设。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为例,通过引文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模型和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群体情境、工作需求、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均对知识接受意向发挥着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知识来源可信赖性对知识接受意向和知识转移绩效均发挥着正向的影响作用。知识接受意向对知识转移绩效发挥着正向影响作用。知识接受方的涉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正向影响。而知识的明晰化程度对知识接受意向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文化与知识距离、知识转移媒介对知识接受意向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语言障碍、地理距离和心理障碍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促进策略。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本文结合信息计量与知识管.理理论,对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的机理、影响因素等尽量求得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如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有利于开拓知识管理研究新视角。(2)本文构建了基于引文的知识转移模型,综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模型的合理性及相关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3)本文将文献之间的引证过程视为文献作者之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并从知识接受方的角度研究知识接受意向和知识转移绩效的相关影响因素。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批准号:06JZD0003)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302
【图文】:
c o 认为知识是从人类活动中获得的真理 ! 原则 ! 思想及资讯, 和采用的各种形式的知识, 其可以销售或用以改良现有产品!创生产过程乃至管理方式 " Pru es :& Psa m ro e认为知识是用以制定 模式! 基模! 概念 ! 意见 ! 及直觉的集合体 "领域对知识的定义也多种多样 " iW ig(199)3 认为知识知识包括事 ! 观念 ! 判断! 期望 ! 方法论 ! 实用知识等 " oK utg 和 Zan ed (r 19义成构建个体之间! 群体之间以及组织之间关系的原则 " N no ak 995)认为知识来源于信息的流动, 与信仰有关 " sveiby(1997)指出行为的能力和智能 " rto 和 Pusr ak (91 98) 将知识定义为: 知识是由经验 ! 价值 ! 语察力构成的流动的混合物 " 知识产生于人脑并被人脑所应用 " (2 0 2) 指出: /资讯是知识的输入端, 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 定义与内容较明确清楚, 而知识是需要经由客观分析与主观认
启发式 ! 形象化 ! 比喻 ! 演绎推理等多种方式转化为他人可以理解的知识 "这一活动往往发生在对话场 (iD la go ing Ba) 中, 人们通过思考尽可能准确地将知识表达出来, 典型的活动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交谈以及通过讲故事 ! 回答问题的形式使知识形象化地表达, 并以他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传递 ! 转移出去 "在结合模式中, 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组合起来了, 是一个通过各种语言或数字符号, 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 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系统场(yS stem ta izni gBa) 中, 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显性知识进行结合, 从而形成新的显性知识 "这就需要善于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 并通过报告! 会议 ! 新闻组 ! 电子邮件的形式将显性知识传播开来, 还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查找, 使显性知识得到编辑和处理从而发挥更大作用 "在内化模式中, 显性知识为人们理解消化后转化为隐性知识存储于大脑之中" 在练习场 (Eex cr siin g Ba) 中, 人们通过阅读显性知识或信息, 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 进行试验或实践活动, 最终产生新的知识 "
么赢蔗/! /图1一3 知识类型与转化的知识转移模型., N on由 1.肠 ow legd eM na 昭em nte :Cirtieal pre spetc iveson Busni essna d M na 笔em ne tM[] .ayT lor& Fran cis,20 0 5 :8
本文编号:2763993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302
【图文】:
c o 认为知识是从人类活动中获得的真理 ! 原则 ! 思想及资讯, 和采用的各种形式的知识, 其可以销售或用以改良现有产品!创生产过程乃至管理方式 " Pru es :& Psa m ro e认为知识是用以制定 模式! 基模! 概念 ! 意见 ! 及直觉的集合体 "领域对知识的定义也多种多样 " iW ig(199)3 认为知识知识包括事 ! 观念 ! 判断! 期望 ! 方法论 ! 实用知识等 " oK utg 和 Zan ed (r 19义成构建个体之间! 群体之间以及组织之间关系的原则 " N no ak 995)认为知识来源于信息的流动, 与信仰有关 " sveiby(1997)指出行为的能力和智能 " rto 和 Pusr ak (91 98) 将知识定义为: 知识是由经验 ! 价值 ! 语察力构成的流动的混合物 " 知识产生于人脑并被人脑所应用 " (2 0 2) 指出: /资讯是知识的输入端, 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 定义与内容较明确清楚, 而知识是需要经由客观分析与主观认
启发式 ! 形象化 ! 比喻 ! 演绎推理等多种方式转化为他人可以理解的知识 "这一活动往往发生在对话场 (iD la go ing Ba) 中, 人们通过思考尽可能准确地将知识表达出来, 典型的活动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交谈以及通过讲故事 ! 回答问题的形式使知识形象化地表达, 并以他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传递 ! 转移出去 "在结合模式中, 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组合起来了, 是一个通过各种语言或数字符号, 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 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系统场(yS stem ta izni gBa) 中, 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显性知识进行结合, 从而形成新的显性知识 "这就需要善于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 并通过报告! 会议 ! 新闻组 ! 电子邮件的形式将显性知识传播开来, 还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查找, 使显性知识得到编辑和处理从而发挥更大作用 "在内化模式中, 显性知识为人们理解消化后转化为隐性知识存储于大脑之中" 在练习场 (Eex cr siin g Ba) 中, 人们通过阅读显性知识或信息, 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 进行试验或实践活动, 最终产生新的知识 "
么赢蔗/! /图1一3 知识类型与转化的知识转移模型., N on由 1.肠 ow legd eM na 昭em nte :Cirtieal pre spetc iveson Busni essna d M na 笔em ne tM[] .ayT lor& Fran cis,20 0 5 :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骏;仲伟周;陈燕;;基于知识转移情境的知识转移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马庆国;徐青;廖振鹏;张彩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周方召;曲振涛;;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简介[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4 崔毅;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管理现代化;2000年01期
5 余美进;略论物质和精神对人的激励作用[J];管理现代化;1989年02期
6 李利霞;黎赔肆;;高校学术型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主观障碍与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6期
7 邱均平;;科学文献自引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学刊;1989年06期
8 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9 林莉;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技导报;2004年04期
10 袁媛;成良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解读知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怀伟;商务市场中顾客关系的持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韩宇;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63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6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