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息感通与科技创新超循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15:47
【摘要】: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迈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的巨量化和无孔不入的渗透力正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信息社会的到来也不断的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本文拟就从信息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信息传播原理,探讨信息在人际之间传播的实体性和虚拟性两种形态及表现形式,并具体探讨了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之间信息循环的实体性和虚拟性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揭示信息在单个人、科研人员、科研团队之间的循环和互动之后所达到的信息传播、反馈、增生和扩大效应的路径。信息在人际间的传播和人际互动下产生了情感和情感场。情感在人际信息感通闭路循环圈中充当疏通和活化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信息通道保持最大的信息传输有效性,优化信息传输通道。情感场是在人际互动(单个人、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深入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能优化或干扰信息的传输通道。在此基础之上,具体深入地探讨了超循环理论的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通过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从事科学创造的创新超循环进行例证,加深人们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超循环的理解和认识,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301
本文编号:2775755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组织超循环运行机理透视[J];节能与环保;2004年08期
2 黄志斌 ,宋克俭;科技创造中的信息超循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姜原子,田也壮,杨洋,方淑芬;组织循环的稳定性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4 黄志斌;;论人与自然和谐的超循环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4期
5 肖成池,欧庭高;虚拟化──科研组织的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3期
6 李建华;超循环:一个完整的自组织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01期
7 徐向},顾新建,陈子辰;基于网络制造的仿生自组织协同进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02期
8 胡银根;大学学术力量生长的内在要素及相关规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5期
9 贡华南;智的直觉何以可能——试论牟宗三对形上方法论的重建[J];学海;2002年02期
10 丁X,王昕;科研团队的沟通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11期
本文编号:2775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7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