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

发布时间:2020-08-05 20:43
【摘要】: 科技体制是一段时期内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等的总称,是表现科技管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式。从1985年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当前的研究者们比较注意探讨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或对策,而对于新中国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国家在构建新型科技体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有怎样的特点等问题则探讨不够。从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在科技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显得相当零散,研究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 论文基于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一体制的特点。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科技领导体制的演变。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建国初期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因此在建制思想的选择、体制变化的原因、体制最终形态的特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论文基于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认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体制,伴随着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双中心”向“单中心”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技团体,建立了群众性科技活动的组织领导体制,成为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就在国防科技领域设立了领导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其后又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国防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保障了国家安全,同时也强化了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行政性特点。 第二,关于科技机构的建立。建国初期的“五路大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论文认为,新中国的科研机构,是在接收和整合旧中国遗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地方和国防五个系统的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还筹建了学部,使其成为建国初期重要的国家学术机构。论文重点研究了国家设置科技机构的原则,认为这对科技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第三,关于科研队伍的建设。前人的研究,集中于比较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而对于国家构建人才队伍的思路、方式等,并未进行过深入探讨。论文认为,新中国在科技队伍建设上,着手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初步建立、全面培养和培养高端人才。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按照“容、化、用”的方针,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和安置,并通过思想改造促使其世界观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队伍。通过院系调整,改变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扩大了招生数量,初步解决国家建设人才奇缺的局面。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工作,向苏联等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并创立了研究生制度,这些措施使得新中国有了一支发展科技的中坚力量。论文重点研究了建国初期的人才培养规划,认为这种方式促进了科技人才在数量、质量和速度上的增长。 第四,关于科技管理和组织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于计划管理的形成与作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协作攻关方式,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但是,对于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的历史来源、协作攻关的运用范围,以及它们对于新中国科技体制特点的影响等,并未进行过系统梳理,因而产生了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论文通过历史研究认为,由于科学落后、基础薄弱和人才不足,建国伊始的科学技术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急需。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不仅解决了一批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填补了一些重要科研空白,并且夯实了科技发展的基础,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既是新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方针的具体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科技管理工作的新发展,它们成为建国初期国家管理科技工作的最主要方式。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新中国的科技体制虽然受到了苏联的深刻影响,但其形成却是中国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结果。在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机构的设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条块分割成为阻碍科技体制运行的结构性障碍。规划模式和协作攻关这两种方式对于建国初期主要科技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给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322.9;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宁沙;;基于综合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研究及改进[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2 王晓红;;浅谈如何加强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3 吴荣斌;王辉;;知识创新协同模式运行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9期

4 凌家俭;孙峰;;改制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5 张立峰;;科研机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J];会计师;2011年09期

6 赖怀南;;对民航科研机构服务于民航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用航空;2011年06期

7 唐艳玲;柏玲;;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广西2006年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王富有;王相东;蔡东宏;;欧美等国科研评估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1年04期

9 ;科技成果缘何转化难——访我院副院长陈次昌教授[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10 刘刚;;安徽省研发活动概况分析[J];安徽科技;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农业部关于直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A];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3年

2 杜江;;贵州民族医药科研及开发现状[A];2003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特辑[C];2003年

3 杨小平;梁镜财;黄修杰;柯清标;;广东农业科研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A];“广东科技情报服务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英华;朱联辉;郑涛;;科研机构进修人员管理初探[A];医学科研管理前沿与实务研讨班论文集[C];2009年

5 周勇;;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技术互补创新和市场共同开发[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邦荣;刘超;李哲;;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 加强军队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7 赵瑾;谢世富;;电子科学技术与工程科研工作管理的探讨[A];全国飞机与船舶通信导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0年

8 陈渝中;栾玉琴;;科研机构转制的有关政策及发展对策研究[A];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尚延明;程志平;秦旭玉;;发挥计划生育科研机构作用,促进优生工作发展[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10 周勇;李晓力;冯丛丛;刘春华;孔凡萍;莫颖宁;刘洪武;齐晓晴;孙路军;;提高山东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朝晖 兵科院宁波分院副院长 原五二所宁波分所常务副所长 郭洪光 宁波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原处长 季晓平 宁波市高新技术促进会会长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竺韵德;宁波有了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机构[N];宁波日报;2008年

2 记者 何志雄;喜攀登欲结盟香港科研机构[N];福建工商时报;2009年

3 记者 崔霞;一如既往支持科研机构在深发展[N];深圳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蔡玉高 刘巍巍;物联网时代诸多难题需克服[N];经济参考报;2009年

5 记者 高传立;把农科院办成全国一流科研机构[N];徐州日报;2009年

6 市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臻;打造科研机构“俱乐部”[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记者 刘娟;我市民营科研机构发展渐成气候[N];大庆日报;2010年

8 记者 何建昆 通讯员 赵敏;美国科研机构将参与板蓝根研发[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张舵 陈钢 蔡玉高;强化市场驱动打破科研机构“闭门造车”[N];经济参考报;2011年

10 记者 孙俪萍 通讯员 张翠兰;在厦设科研机构 最高扶持超千万元[N];厦门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斌;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云涛;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吴荣斌;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小红;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5 刘瀛_";网络时代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6 朱园圆;政府支出、税收和自主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万金荣;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陈强;转型期中国国有科研院所的改制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钟泽圣;支撑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汪士;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国立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杨德毅;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王上文;科研机构内部控制方式及其审计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丁宇;基于国家主导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李卉;我国国防科研机构信息服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曹橙;我国县级以上中医药科研机构科研投入产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王洋;电力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田佳;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运行评估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李玉新;北京市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成本对绩效影响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 吴英;中外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1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81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