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中国科技界精英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色探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2:32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人数众多的科技大军中的群星和精英。他们把用毕生心血和聪明才智创造的优秀科技成果奉献给伟大祖国和全人类,他们的智慧才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的科研思想大致代表了我国当代科学思想的特点和走向;他们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氛围。笔者基于对《院士思维》(四卷本)的研究,借助思维科学、创造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国科技界精英——两院院士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他们共有的特色思维,并对形成这种思维的背景进行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思维方式的定义、构成思维方式的思维材料、思维方式的功能。第二部分归纳揭示了两院院士思维特色的共性,主要有:基于社会需要,追踪学科前沿,确定科研选题;实事求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待机遇——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用辩证思维指导科研;强调创新,重视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相长。这些具有特色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从社会背景环境、学术团体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对院士思维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在对社会背景的分析中,文章讨论了院士们出生成长时期的社会状况对他们思维的引导和影响作用;经历了满目疮痍的一段历史,爱国主义热情和科技救国的思想成为他们不懈努力的强大动力。在对学术团体环境的分析中,文章对院士们国外交流经历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院士们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对其的影响;留学的经历有利于他们思维的中西合璧,并为他们占领学术制高点提供了条件;跟随名师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优越的资源,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对家庭环境的分析中,文章对院士们的家庭出身进行了统计,并发现尽管家庭出身不同,但是院士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自己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他们引上了科研之路。第四部分探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从而阐明两院院士的思维特色,尤其是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是宜于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其中,本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重点论述的内容。文章中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思维形成的背景分析,各种图表直观的作出了诠释。
【学位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322.1
【部分图文】:

出生日期,院士


院士出生日期统计

院士,导师,学术交流


各个国家的创造,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发现和发明,才构成当今科学的巍峨大厦。在现代,没有一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与一定的学术交流有关。“闭关锁国”只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在世界范围内看,每个国家的思维方式都有其各自共同的特点,学术交流可以融合各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拓展科研人员的视野,互通有无,可以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从而产生灵感的火花,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运用和创新的实现。(2)师承关系的影响在《院士思维》一书中,很多院士都谈到了导师对于自己的影响。很多人都是曾经跟随某个领域内的名师学习或者工作。如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卢嘉锡院士在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进入伦敦大学化学院学习,在著名化学家S.萨格登指导下学习,进行人造放射性方面的研究。1939年,经萨格登推荐,又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L鲍林教授(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红;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卢明森;钱学森与思维科学[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2期

3 田运;思维科学的回顾与面临问题——在全国思维科学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王志成,叶峻;思维科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探究——兼论钱学森思维科学的学术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5 王新华,任军莉;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9期

6 危敬祥;;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张丽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8 胡蓓;浅论思维方式及其构成要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5期

9 刘仲林;汪寅;;“院士思维”计量分析与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10 沙世蕤,刘冠军;创造性思维产生科学假说的四种模式[J];理论学刊;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809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809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f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