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科研单位工作倦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8:50
工作倦怠对个人、组织、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早在90年代就被国外学者称为“上班族的头号大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8年进行的网上调查发现,全国74.6%的职场人士具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其普遍性和严重性需引起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鉴于国内以往的工作倦怠研究大多限于教师、警察、银行职员、医护人员等助人行业。本研究另辟蹊径,以转制科研单位为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拓宽了工作倦怠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现有工作倦怠量表进行修订并加以验证;2、了解某转制科研单位员工工作倦怠的具体情况;3、探讨工作倦怠在不同个体上反应出的差异;4、探讨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5、探讨工作倦怠对组织和个人产生的不良后果。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数据,采用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1、改编后的工作倦怠量表更好地吻合了工作倦怠三维结构理论。 2、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现象不严重。 3、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的程度在个体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的程度同时受到个体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其中,神经质对工作倦怠各维度和总倦怠水平均有预测作用;自尊对工作倦怠的玩世不恭维度有预测作用;工作负荷对工作倦怠的情感衰竭维度和总倦怠水平有预测作用;工作内容简单重复程度对工作倦怠的成就感低落维度和总倦怠水平有预测作用;职业发展机会对工作倦怠的成就感低落维度有预测作用;上级支持对工作倦怠各维度和总倦怠水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应重点关注。 5、研究对象工作倦怠各维度分别与整体满意度、离职怠工倾向、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显著相关,具有预测作用。 依据研究结果,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
【学位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G3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工作倦怠概念研究
2.2 工作倦怠结构(维度)、测量及诊断(评价标准)研究
2.2.1 结构(维度)研究
2.2.2 工作倦怠的测量/量表编制研究
2.2.3 诊断(评价)标准研究
2.3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单因素研究
2.3.2 模型研究
2.4 工作倦怠的结果变量研究
2.5 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
3 研究构想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框架及假设
3.2.1 研究框架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变量及量表的设计选取
3.3.1 工作倦怠概念及量表
3.3.2 前因变量概念及量表
3.3.3 结果变量概念及量表
3.4 研究实施和数据处理方法
4 数据统计分析
4.1 量表的验证分析
4.1.1 倦怠量表构造检验
4.1.2 前因变量测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1.3 结果变量测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2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研究对象总体描述
4.2.2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状况描述
4.2.3 工作倦怠前因变量描述
4.2.4 工作倦怠结果变量描述(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身心健康)
4.3 工作倦怠水平的差异分析
4.3.1 工作倦怠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
4.3.2 整体满意度、离职/怠工倾向、工作绩效、身心健康在倦怠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4.4 工作倦怠各维度及其与前因/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4.4.1 工作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4.4.2 前因变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4.4.3 工作倦怠与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4.4.4 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4.5 工作倦怠水平及结果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5.1 影响工作倦怠各维度及总体水平的因素回归分析
4.5.2 影响整体满意度的因素回归分析
4.5.3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回归分析
4.5.4 影响离职/怠工倾向的因素回归分析
4.5.5 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回归分析
5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讨论
5.1.1 倦怠量表的改编效果
5.1.2 研究对象的倦怠水平
5.1.3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水平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
5.1.4 研究对象在工作、组织和社会支持各方面上的感受(满意度)
5.1.5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
5.1.6 研究对象的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和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5.2 通过本研究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建议
5.2.1 通过招聘控制人格因素的影响
5.2.2 改善的工作因素和组织因素
5.2.3 重点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关心、支持
5.2.4 增加员工培训、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工作倦怠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6824
【学位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G3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工作倦怠概念研究
2.2 工作倦怠结构(维度)、测量及诊断(评价标准)研究
2.2.1 结构(维度)研究
2.2.2 工作倦怠的测量/量表编制研究
2.2.3 诊断(评价)标准研究
2.3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单因素研究
2.3.2 模型研究
2.4 工作倦怠的结果变量研究
2.5 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
3 研究构想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框架及假设
3.2.1 研究框架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变量及量表的设计选取
3.3.1 工作倦怠概念及量表
3.3.2 前因变量概念及量表
3.3.3 结果变量概念及量表
3.4 研究实施和数据处理方法
4 数据统计分析
4.1 量表的验证分析
4.1.1 倦怠量表构造检验
4.1.2 前因变量测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1.3 结果变量测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2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研究对象总体描述
4.2.2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状况描述
4.2.3 工作倦怠前因变量描述
4.2.4 工作倦怠结果变量描述(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身心健康)
4.3 工作倦怠水平的差异分析
4.3.1 工作倦怠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
4.3.2 整体满意度、离职/怠工倾向、工作绩效、身心健康在倦怠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4.4 工作倦怠各维度及其与前因/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4.4.1 工作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4.4.2 前因变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4.4.3 工作倦怠与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4.4.4 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4.5 工作倦怠水平及结果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5.1 影响工作倦怠各维度及总体水平的因素回归分析
4.5.2 影响整体满意度的因素回归分析
4.5.3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回归分析
4.5.4 影响离职/怠工倾向的因素回归分析
4.5.5 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回归分析
5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讨论
5.1.1 倦怠量表的改编效果
5.1.2 研究对象的倦怠水平
5.1.3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水平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
5.1.4 研究对象在工作、组织和社会支持各方面上的感受(满意度)
5.1.5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
5.1.6 研究对象的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和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5.2 通过本研究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建议
5.2.1 通过招聘控制人格因素的影响
5.2.2 改善的工作因素和组织因素
5.2.3 重点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关心、支持
5.2.4 增加员工培训、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工作倦怠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文明;吴薇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归因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小光;徐娅霞;;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朱永新;王椿阳;柴修森;;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陆昌勤,赵晓琳;影响工作倦怠感的社会与心理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3期
5 留岚兰,吴谅谅;“工作价值观职务特征”匹配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年01期
6 李永鑫;张阔;赵国祥;;工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5年04期
7 田宝;李灵;;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8 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9 李永鑫,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10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6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86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