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治理体系研究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G311
【部分图文】:
强调政府责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整体性治理以整合为核心理念,通过对公私??部门之间、政府内部不同层级或同一层级之间和功能内部的整合实现治理绩效的??提升,见图2-1。??不同层级或同一层级整合??整?/?\?整??合/?合??/?f?整体性、?\??/?\?治理?\??功能内部整合整合?公私部门整合??图2-1整体性治理整合的三个面向??整体性治理着眼于政府部门内部机制的改造,意在打破单一部门或者层级政??府开展治理活动所导致的政府服务碎片化,规避组织目标的冲突对立、政府服务???黄滔.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相关理论的比较研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76-179.??30??
地方性制度、社会运行规范的影响,并注重考查和探究政府及其他治理主体在政??策网络之中的互动。琼斯所提出的网络治理模型借助了社会学概念中的结构嵌入??理论,见图2-2。??治理环境??社会机制?》治理目标??|'??午??'?r??结构嵌入?LI.?Vg??需求不确定性???协?调??任务复杂性?进入限制?维?护??人力资本专用性宏》化??交易频率集体许可??声?誉??图2-2琼斯的网络治理模型??网络治理可以将多元治理主体纳入一个制度化的框架中展开协商,以网络化??和伙伴关系调和层级制的强制性与约束性确保正式与非正式的协商共同发挥作??用,以信任为纽带展开联合治理实践,各治理主体共享科技治理权力,提高应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共同面对复杂的治理议题而不是互相掣肘,将科学共同体、??公民、非政府组织、媒体等非政府行为主体纳入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网络治理倡??导的是治理主体间的灵活性、自主性,赋予主体更多的权力,以信任和协商取代??法律和命令。“网络治理的核心问题己经从关注纵向的利益代议转向社会治理过??程中横向网络的角色。其最大的优势并非利益集团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接触影响??中央政策制定者,而是通过在公共与私有行为者之间的政治互动来影响政策的制??定,聚焦政策议题与灵活可信的谈判回应。网络治理中各行为主体为共同议题而??采取的行动有利于政府或政策制定者认清亟需解决的治理问题,聚焦政策议题。??网络的机制可以为参与者提供灵活的协商与谈判的框架。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通过??谈判与协商活动所达成的共识、形成的结论
机制主要依据政府、科学共同体、公民社会在科技议题治理实践环节,从议程发??起、政策拟定、治理实践等环节必须互动、合作、博弈的方式建构,具体可分为??履约与合作机制、认知和协调机制、传播和反馈机制见图7-1。在科技治理机制??中非正式机制依旧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不同与正式治理机制的强制与感性,以柔??性的协调商谈为治理主体在议题实践环节的矛盾冲突提供缓冲和调和,是科技治??理机制的有机补充。??’传播者(新闻媒体)???国际组织>科学共同体<? ̄ ̄-政府?]??I??\?参与者(公众)???yZ??图7-1科技治理的多层次学习机制??一、核心层学习,建立履约与合作机制??履约与合作机制,是多元治理主体围绕特定议题,“经由共同问题关注、利??益碰撞、协商对话、斡旋调停过程,继而达成共识、形成愿景,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盟合作、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关系。”?可以看作是科技治理机制??的核心层,关注的是对集体选择、政策共识的制度化建构,以相对明确的法权关???谭海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凯;黄金;;国外治理理论研究:进程与争鸣[J];政治学研究;2015年06期
2 魏崇辉;;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基本方向、工具选择与责任认知[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3 刘玮;;网状治理:公共危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4 马奔;李珍珍;;后常规科学视野下转基因技术决策与协商式公民参与[J];江海学刊;2015年02期
5 王晓升;;论国家治理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商议民主理论的一点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6 Clive James;;2014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年01期
7 李军;;国家治理体系下城市社区治理的挑战与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8 王瑞华;;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9 齐洁;毛寿龙;;非政府组织健全与社会管理创新——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01期
10 宋煜萍;;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基础、障碍与对策[J];哲学研究;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纪美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熊玉婷;科技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群体行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王荫西;政策工具的价值冲突及其选择[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赵靖芳;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崔先维;政策网络中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对策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6 徐程;政府工具与政府治理[D];厦门大学;2006年
7 蔡全胜;治理:合作网络的视野[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85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88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