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转向的认识论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23 23:32
继库恩导引的科学哲学的历史学转向之后,20世纪70年代,以“强纲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再次引发了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并持续占据元科学研究的主战场近30年。在70年代之前,主流的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在对待科学知识本性的解释上理念一致,没有分歧。在科学哲学一方,主要研究科学合理性的认识论法则和方法论原则;在科学社会学一方,以默顿学派为核心,主要研究科学家群体以及科学运行的社会机制。二者都视客观性、真理性、实在性为科学合理性的理所当然的前提,在认识论上都体现为一种自然优先的“自然实在论”立场。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科学的社会研究取代科学哲学成为元科学研究的主流。以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主张对科学的内容进行社会学分析,在认识论上对科学采取相对主义的立场,并用社会实在论的解释模式解构了科学哲学的自然实在论。爱丁堡学派借助单一的社会利益因素所构造的科学说明模式,受到了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和外部的多种批判。这些批判导致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进路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模式,即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knowledge)的研究转向对“作为实践的科学”...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2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二.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三. 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案
四. 本文的研究目标、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背景
1.1 SSK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1.1 斯诺的“两种文化”
1.1.2 “小科学”到“大科学”
1.2 SSK产生的社会学背景
1.2.1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2.2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
1.3 SSK产生的哲学背景
1.3.1 库恩思想的影响
1.3.2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
1.4 后现代话语的影响
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学派
2.1 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2.1.1 “强纲领”的四原则
2.1.2 ‘强纲领”的自然主义和经验性特征
2.1.3 “强纲领”的因果关系模型
2.1.4 “强纲领”与传统认识论的冲突和一致
2.2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理论”
2.3 爱丁堡学派的“有限论”
2.4 爱丁堡学派的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
2.4.1 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2.4.2 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2.4.3 科学知识的集体建构
2.4.4 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合法性辩护
2.5 爱丁堡学派的认识论特征
2.5.1 合理性规范的社会历史性
2.5.2 认知规范的社会建构
2.6 对爱丁堡学派认识论的反思和批判
2.6.1 爱丁堡学派的理论贡献
2.6.2 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困境
第三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实践转向
3.1 “强纲领”的社会实在论
3.2 柯林斯的科学争论研究
3.2.1 科学争论的三个阶段
3.2.2 重复实验的问题
3.2.3 三个案例研究
3.2.4 实验者的回归
3.2.5 核心群结束科学争论
3.2.6 科学争论研究开启实践转向
3.3 拉图尔的转向
3.3.1 两种对称性原则的分歧
3.3.2 找回失去的自然
3.4 林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解读
3.5 对库恩思想的激进解读
3.5.1 科学的历史整体性
3.5.2 科学教育与无历史的科学
3.5.3 专业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活动的非历史感
3.5.4 范式转换源于范式的矛盾蕴含
3.5.5 对库恩思想的激进社会学解读
3.6 爱丁堡学派之后SSK的理论图谱
第四章 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4.1 实验室生活:构造自然
4.1.1 科学是行动着的两面神
4.1.2 实验室是文学铭写系统
4.1.3 科学事实是操作陈述的结果
4.1.4 从陈述到事实的变形
4.1.5 操作陈述与实验室的修辞学
4.1.6 科学家为何从事铭写实践
4.2 行动者网络:建构自然和社会
4.2.1 科学是行动者网络的建造
4.2.2 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4.3 自然与社会
4.3.1 实验室是型塑社会的力量
4.3.2 自然行动者的“代言人
4.4 异质建构论的哲学意蕴
4.4.1 超越抽象认识论,走向科学的人类学考察
4.4.2 超越社会建构论,走向异质建构论
4.4.3 拒斥主客二分法,回到混沌与权力的本体论哲学
4.4.4 坚持知识是权力的产物
4.4.5 赋予科学一种政治哲学
4.4.6 重写现代性
第五章 科学的语境化建构
5.1 作为文化活动的实验室研究
5.1.1 客体的重构
5.1.2 主体的重构
5.2 建构科学
5.2.1 科学事实的建构
5.2.2 科学论文的建构
5.3 科学研究的语境性
5.3.1 科学成果的索引性
5.3.2 资源关系维持的超科学领域
5.3.3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建构
5.4 地方性知识的辩护
5.4.1 科学知识的标准化
5.4.2 实践合理性
第六章 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1 科学是“实践的冲撞”
6.1.1 科学的冲撞本体论思想
6.1.2 “强纲领”的半操作特征
6.1.3 “ANT”转向对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1.4 科学实践中物质力量的突现
6.1.5 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2 操作语言中的实在论问题及其解决
6.2.1 表征语言中实在论问题的困境
6.2.2 操作语言框架中实在论问题的解决
6.3 世界与我们相互建造
6.3.1 操作语言中的真理与实在
6.3.2 世界是在经历中给与的
第七章 实践转向的认识论意义分析
7.1 实践科学的特征
7.1.1 科学的活动性
7.1.2 科学的异质性
7.1.3 科学的主体间性
7.1.4 科学的语境性
7.2 实践科学的认识论蕴含
7.2.1 科学是一种“认识论的联合”
7.2.2 科学是对现时秩序的把握
7.2.3 科学是一种叙事重构
7.3 整体主义的认识论
7.3.1 理论优位的认识论
7.3.2 实践优位的整体主义认识论
7.3.3 融合两种科学哲学传统
结语:走向科学的文化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2934539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2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二.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三. 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案
四. 本文的研究目标、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背景
1.1 SSK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1.1 斯诺的“两种文化”
1.1.2 “小科学”到“大科学”
1.2 SSK产生的社会学背景
1.2.1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2.2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
1.3 SSK产生的哲学背景
1.3.1 库恩思想的影响
1.3.2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
1.4 后现代话语的影响
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学派
2.1 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2.1.1 “强纲领”的四原则
2.1.2 ‘强纲领”的自然主义和经验性特征
2.1.3 “强纲领”的因果关系模型
2.1.4 “强纲领”与传统认识论的冲突和一致
2.2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理论”
2.3 爱丁堡学派的“有限论”
2.4 爱丁堡学派的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
2.4.1 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2.4.2 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2.4.3 科学知识的集体建构
2.4.4 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合法性辩护
2.5 爱丁堡学派的认识论特征
2.5.1 合理性规范的社会历史性
2.5.2 认知规范的社会建构
2.6 对爱丁堡学派认识论的反思和批判
2.6.1 爱丁堡学派的理论贡献
2.6.2 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困境
第三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实践转向
3.1 “强纲领”的社会实在论
3.2 柯林斯的科学争论研究
3.2.1 科学争论的三个阶段
3.2.2 重复实验的问题
3.2.3 三个案例研究
3.2.4 实验者的回归
3.2.5 核心群结束科学争论
3.2.6 科学争论研究开启实践转向
3.3 拉图尔的转向
3.3.1 两种对称性原则的分歧
3.3.2 找回失去的自然
3.4 林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解读
3.5 对库恩思想的激进解读
3.5.1 科学的历史整体性
3.5.2 科学教育与无历史的科学
3.5.3 专业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活动的非历史感
3.5.4 范式转换源于范式的矛盾蕴含
3.5.5 对库恩思想的激进社会学解读
3.6 爱丁堡学派之后SSK的理论图谱
第四章 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4.1 实验室生活:构造自然
4.1.1 科学是行动着的两面神
4.1.2 实验室是文学铭写系统
4.1.3 科学事实是操作陈述的结果
4.1.4 从陈述到事实的变形
4.1.5 操作陈述与实验室的修辞学
4.1.6 科学家为何从事铭写实践
4.2 行动者网络:建构自然和社会
4.2.1 科学是行动者网络的建造
4.2.2 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4.3 自然与社会
4.3.1 实验室是型塑社会的力量
4.3.2 自然行动者的“代言人
4.4 异质建构论的哲学意蕴
4.4.1 超越抽象认识论,走向科学的人类学考察
4.4.2 超越社会建构论,走向异质建构论
4.4.3 拒斥主客二分法,回到混沌与权力的本体论哲学
4.4.4 坚持知识是权力的产物
4.4.5 赋予科学一种政治哲学
4.4.6 重写现代性
第五章 科学的语境化建构
5.1 作为文化活动的实验室研究
5.1.1 客体的重构
5.1.2 主体的重构
5.2 建构科学
5.2.1 科学事实的建构
5.2.2 科学论文的建构
5.3 科学研究的语境性
5.3.1 科学成果的索引性
5.3.2 资源关系维持的超科学领域
5.3.3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建构
5.4 地方性知识的辩护
5.4.1 科学知识的标准化
5.4.2 实践合理性
第六章 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1 科学是“实践的冲撞”
6.1.1 科学的冲撞本体论思想
6.1.2 “强纲领”的半操作特征
6.1.3 “ANT”转向对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1.4 科学实践中物质力量的突现
6.1.5 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2 操作语言中的实在论问题及其解决
6.2.1 表征语言中实在论问题的困境
6.2.2 操作语言框架中实在论问题的解决
6.3 世界与我们相互建造
6.3.1 操作语言中的真理与实在
6.3.2 世界是在经历中给与的
第七章 实践转向的认识论意义分析
7.1 实践科学的特征
7.1.1 科学的活动性
7.1.2 科学的异质性
7.1.3 科学的主体间性
7.1.4 科学的语境性
7.2 实践科学的认识论蕴含
7.2.1 科学是一种“认识论的联合”
7.2.2 科学是对现时秩序的把握
7.2.3 科学是一种叙事重构
7.3 整体主义的认识论
7.3.1 理论优位的认识论
7.3.2 实践优位的整体主义认识论
7.3.3 融合两种科学哲学传统
结语:走向科学的文化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2934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93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