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15: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科学技术曾一度领先于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科学精神培育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科学精神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可能。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尺,是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视阈下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自信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培育科学精神的文化特质,既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有利于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文化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需求,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别于他者的重要标志。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和历史长河的时间经验,经过大浪淘沙式的择优筛选而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传承性、民族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求真精神为核心,是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传统文化视阈下培育科学精神,并不是将两个毫不关联的思想和理念强行凝结在一起,二者在科学与文化、科学文...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阐释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三)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二、科学精神
(一)关于“科学”
(二)科学精神的核心
(三)科学精神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与文化
(二)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二章 传统文化影响科学精神培育的两种界说
一、传统文化不利于科学精神培育说
(一)“实用理性”致使科学求真精神被遮蔽
(二)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禁锢理性、怀疑精神
(三)致思方式重思辨体悟轻实证精神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科学精神培育说
(一)中华民族具有追求真理的历史传统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动机
(三)传统文化提供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四)传统文化的经学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利说”符合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
(一)契合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改变我国科学精神缺失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迎接世界文化挑战的必然之举
第三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之必要性
一、科学精神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
(一)科学精神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判断
(二)科学精神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三)科学精神是传统文化自觉自为的价值尺度
二、科学精神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育全体人民的科学精神
(二)科学精神是促进民族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科学精神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构建营造社会氛围
(四)科学精神是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三、科学精神是传统价值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一)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理性基础
(二)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保障
(三)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主体
第四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之可能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前提条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形式的集大成者
(三)传统文化能够吸收、改造源于西方的科学精神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
(一)“惟道是从”的精神品格培育求真精神
(二)“不语怪、力、乱、神”的无神论传统培育理性精神
(三)“知行合一”的践履精神培育实证精神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培育民主精神
(五)“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为学之道培育怀疑精神
(六)“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培育宽容精神
(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传统培育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八)“以德摄知”的文化传统培育科学伦理精神
三、传统文化中的致思方式和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相契合
(一)自然国学知识与科学理论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传统文化致思方式与科学精神并不违背
(三)传统文化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相契合
第五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路径
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观念层面的培育
(一)“由艺臻道”与视科学精神为“安身立命”的第一需要
(二)“以道统艺”与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三)“内圣外王”与重塑“德”、“知”关系
(四)“道不遁物”与学习古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实践层面的培育
(一)传统文化“形而上”的理念落实到“形而下”的科学事业中
(二)“礼乐教化”与实现科学精神培育的体制化
(三)“格物致知”与引导公民参与科学活动
(四)“经世致用”理念下开展科学活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学术层面的培育
(一)传统文化“以德为先”与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二)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与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三)传统文化“礼法并用”与健全学术规范法律法规
(四)传统文化中的“监察制度”与建立学术规范监督机构
四、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制度层面的培育
(一)“民胞物与”:制度的制定应符合科学精神的“公有性”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制度的遵守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有组织的怀疑”
(三)“一断于法”:制度的执行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普遍主义”
(四)“以道制欲”:制度的监督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无私利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009121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阐释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三)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二、科学精神
(一)关于“科学”
(二)科学精神的核心
(三)科学精神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与文化
(二)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二章 传统文化影响科学精神培育的两种界说
一、传统文化不利于科学精神培育说
(一)“实用理性”致使科学求真精神被遮蔽
(二)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禁锢理性、怀疑精神
(三)致思方式重思辨体悟轻实证精神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科学精神培育说
(一)中华民族具有追求真理的历史传统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动机
(三)传统文化提供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四)传统文化的经学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利说”符合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
(一)契合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改变我国科学精神缺失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迎接世界文化挑战的必然之举
第三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之必要性
一、科学精神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
(一)科学精神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判断
(二)科学精神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三)科学精神是传统文化自觉自为的价值尺度
二、科学精神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育全体人民的科学精神
(二)科学精神是促进民族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科学精神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构建营造社会氛围
(四)科学精神是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三、科学精神是传统价值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一)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理性基础
(二)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保障
(三)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主体
第四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之可能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前提条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形式的集大成者
(三)传统文化能够吸收、改造源于西方的科学精神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
(一)“惟道是从”的精神品格培育求真精神
(二)“不语怪、力、乱、神”的无神论传统培育理性精神
(三)“知行合一”的践履精神培育实证精神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培育民主精神
(五)“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为学之道培育怀疑精神
(六)“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培育宽容精神
(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传统培育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八)“以德摄知”的文化传统培育科学伦理精神
三、传统文化中的致思方式和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相契合
(一)自然国学知识与科学理论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传统文化致思方式与科学精神并不违背
(三)传统文化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相契合
第五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路径
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观念层面的培育
(一)“由艺臻道”与视科学精神为“安身立命”的第一需要
(二)“以道统艺”与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三)“内圣外王”与重塑“德”、“知”关系
(四)“道不遁物”与学习古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实践层面的培育
(一)传统文化“形而上”的理念落实到“形而下”的科学事业中
(二)“礼乐教化”与实现科学精神培育的体制化
(三)“格物致知”与引导公民参与科学活动
(四)“经世致用”理念下开展科学活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学术层面的培育
(一)传统文化“以德为先”与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二)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与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三)传统文化“礼法并用”与健全学术规范法律法规
(四)传统文化中的“监察制度”与建立学术规范监督机构
四、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制度层面的培育
(一)“民胞物与”:制度的制定应符合科学精神的“公有性”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制度的遵守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有组织的怀疑”
(三)“一断于法”:制度的执行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普遍主义”
(四)“以道制欲”:制度的监督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无私利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00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00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