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传播的中国语境:实践的历史与中西对话

发布时间:2021-02-05 07:21
  研究以一种典型的科学传播实践——《科学画报》的出版历程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近现代科学的传播历程,聚焦科学传播实践与民众的关系,并以其历史演进的脉络,将科学传播的核心价值与中国丰富的科学传播实践传统相连接,探讨中国语境下科学传播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脱胎于西方学术界的科学传播概念与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存在理论的鸿沟。中国科学传播的核心,是科学教育大众。第二,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蕴含了独特的"以科学救亡图存"的历史价值,因此当下科学传播的学术争鸣不可忽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面向。第三,1949至1978年间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科学传播实践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价值仍待公允地重新评估。第四,中西方的科学传播实践共同说明,科学传播的核心价值是人的主体性。因此,未来的科学传播实践应该弃用市场逻辑,回归以"科普"为导向的公共传播。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科学救国”:中国科学传播实践的出发点
二、《科学画报》:一种典型的科学传播实践
三、1933—1949:从未到达大众的科学传播实践
    1.目标读者的支付能力
    2.目标读者的识读能力
    3.目标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1949—1978:服务工农的科学传播实践
    1.服务工农:科学传播实践的新方向
    2.成为“科学”:源于工农生产经验的科学传播实践
    3.对科学本身的反思
五、1978年后:从“连接大众”走向“服务资本”的科学传播实践
六、结论:重访中国科学传播实践的历史传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J]. 吴国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2)
[2]民国初期各阶层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J]. 杨兴隆.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5(03)
[3]自行车之后是什么?——技术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属性[J]. 达拉斯·斯迈思,王洪喆.  开放时代. 2014(04)
[4]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 刘华杰.  科普研究. 2009(02)
[5]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J]. 刘华杰.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8)
[6]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 张洪忠.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0)
[7]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J]. 谢国东,王松涛.  教育研究. 2000(06)
[8]科学画报五十年[J]. 成绳伯,饶忠华.  中国科技史料. 1983(04)
[9]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J]. 任鸿隽.  中国科技史料. 1983(01)
[10]美帝的科学怎样?[J]. 佩衡.  科学画报. 1950 (09)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农村生活水平评估[D]. 韩文艳.复旦大学 2013
[2]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 范铁权.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上海工人的收入与生活状况(1927-1937)[D]. 匡丹丹.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9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019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