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08 00:41
国际科研合作是科学复杂化、科研人员专业化的产物,也是提升科学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选择。分析我国政府支持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特征及项目层面我国国际科研合作情况对科技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人员制定与优化国际科研合作政策、管理规章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1-2018年资助的1053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为对象,通过数理统计、地理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项目资助和合作网络两个层面分析"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时间、地区、学科分布特征以及国家、机构合作网络特征。分析发现:(1)2001-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规模整体呈先快速上升后平稳发展的趋势。(2)从资助地区来看,2001-2018年我国共28个地区受到资助,东部地区是资助重点,北京、上海、江苏是资助的主要区域,且资助重心呈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转移趋势,但总体转移幅度不大,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依然是资助的薄弱区域。(3)从资助学科领域来看,不同学科领域资助起始年存在差异,2007年之后资助的学科领域分布开始逐步稳定,其中,医学科学是受资助的重点学科领域,受资助...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2020,38(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1-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数地区分布
杜红亮等利用地理学领域的地理空间分析的方法来揭示全球科学论文产出重心的地理位置转移情况[9],为揭示“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的空间变化态势,本文利用相同的分析方法来分析2001-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点的迁移轨迹。首先,假设以各个省(市、区)的省会的经纬度代表该省的地理位置,然后结合各个省(市、区)每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的数量加权计算每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重心,具体计算公式为:通过以上公式计算2003-2018年(2001和2002资助量为0)“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经度和纬度,并绘制资助重心迁移轨迹图(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呈现从2003年的辽宁南部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整体转移趋势。其中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发生了两次相对较大的转移,分别向西与南转移了5.26°、-0.68°和0.95°、2.53°,资助重心到达河北和山东;2005-2018年经历了缓慢转移的过程,向西和南转移了1.80°和3.25°,转移的路线经过了河南、江苏,最终到达安徽。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2003-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重心从我国的东部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上文的分析结论,但从整体来看资助重心的转移幅度并不大,我国西部及东北地区依然是资助的薄弱地区。
NSFC在支持国际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科研合作资助计划,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进行资助,并优先资助我国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且需要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本文根据NSFC的8大学部将其资助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对应划分到8个学科下,分别为数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科学材料、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对各学科领域2001-2018年资助的项目数进行统计,形成了学科领域资助项目数量分布图,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NSFC对8个学科领域的资助侧重不同,2003年资助的学科领域仅有化学科学领域和工程与科学材料领域,2004年增加了对数学物理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资助,2005年增加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管理科学,2006年开始对医学科学领域进行资助;2007年之后“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的学科领域分布开始稳定。从各学科领域资助数量上来看,医学科学领域虽然受资助年份较晚,但其后期发展较快,受资助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其他学科领域,其次项目资助量较多的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与科学材料领域,这几个学科的资助数量占总资助数量的72.8%;此外,从图中也可以看出,2011年之后(即2012-2018年)除医学科学领域之外各学科领域的资助比例趋于稳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NSFC目前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学科和各学科的资助比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3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网络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外政府间协议框架下国际科技项目合作网络研究[J]. 霍宏伟,王艳,肖轶,赵星宇,王仲成. 管理学报. 2017(07)
[2]中加(NSFC-CIHR)健康研究合作计划项目资助发表SCI论文分析[J]. 黎爱军,魏芹,刘秀萍.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2009—2013年合作交流项目(NSFC-RS)申请与资助情况浅析[J]. 李文聪,范英杰,鲁荣凯.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2)
[4]全球科学论文产出和国际科学合作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J]. 杜红亮,胡蓓钰. 中国软科学. 2015(0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NSFC—RFBR)2003—2012年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情况分析[J]. 魏芹,邹立尧. 中国科学基金. 2014(02)
[6]科技部出台“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1(02)
本文编号:3124511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2020,38(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1-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数地区分布
杜红亮等利用地理学领域的地理空间分析的方法来揭示全球科学论文产出重心的地理位置转移情况[9],为揭示“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的空间变化态势,本文利用相同的分析方法来分析2001-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点的迁移轨迹。首先,假设以各个省(市、区)的省会的经纬度代表该省的地理位置,然后结合各个省(市、区)每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的数量加权计算每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重心,具体计算公式为:通过以上公式计算2003-2018年(2001和2002资助量为0)“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经度和纬度,并绘制资助重心迁移轨迹图(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呈现从2003年的辽宁南部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整体转移趋势。其中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发生了两次相对较大的转移,分别向西与南转移了5.26°、-0.68°和0.95°、2.53°,资助重心到达河北和山东;2005-2018年经历了缓慢转移的过程,向西和南转移了1.80°和3.25°,转移的路线经过了河南、江苏,最终到达安徽。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2003-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重心从我国的东部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上文的分析结论,但从整体来看资助重心的转移幅度并不大,我国西部及东北地区依然是资助的薄弱地区。
NSFC在支持国际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科研合作资助计划,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进行资助,并优先资助我国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且需要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本文根据NSFC的8大学部将其资助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对应划分到8个学科下,分别为数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科学材料、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对各学科领域2001-2018年资助的项目数进行统计,形成了学科领域资助项目数量分布图,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NSFC对8个学科领域的资助侧重不同,2003年资助的学科领域仅有化学科学领域和工程与科学材料领域,2004年增加了对数学物理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资助,2005年增加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管理科学,2006年开始对医学科学领域进行资助;2007年之后“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的学科领域分布开始稳定。从各学科领域资助数量上来看,医学科学领域虽然受资助年份较晚,但其后期发展较快,受资助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其他学科领域,其次项目资助量较多的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与科学材料领域,这几个学科的资助数量占总资助数量的72.8%;此外,从图中也可以看出,2011年之后(即2012-2018年)除医学科学领域之外各学科领域的资助比例趋于稳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NSFC目前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学科和各学科的资助比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3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网络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外政府间协议框架下国际科技项目合作网络研究[J]. 霍宏伟,王艳,肖轶,赵星宇,王仲成. 管理学报. 2017(07)
[2]中加(NSFC-CIHR)健康研究合作计划项目资助发表SCI论文分析[J]. 黎爱军,魏芹,刘秀萍.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2009—2013年合作交流项目(NSFC-RS)申请与资助情况浅析[J]. 李文聪,范英杰,鲁荣凯.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2)
[4]全球科学论文产出和国际科学合作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J]. 杜红亮,胡蓓钰. 中国软科学. 2015(0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NSFC—RFBR)2003—2012年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情况分析[J]. 魏芹,邹立尧. 中国科学基金. 2014(02)
[6]科技部出台“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1(02)
本文编号:3124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12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