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日趋一体化,知识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对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今世界的发展不能只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多方互动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成为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成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推动力,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模式问题制约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新的思考和阐释。论文借鉴STS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尝试从STS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产学研合作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功能的一体化。同时,STS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向度。论文的重点内容是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首先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参考借鉴。论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类型,主要梳理出了7种合作模式。在对现有模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点:一是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二是政府的作用突出;三是模式多样化。论文还着重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的定位不准,具体表现在“缺位”与“越位”的现象突出,而根源在于政府的行政化管理。同时还存在产学研合作模式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论文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构想。主要构建了两种新的合作模式:一是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二是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论证理论构想,以期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中的操作运行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论文选择了河南师范大学与金龙集团的合作为案例,对双方的合作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了地方高校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思考。
【关键词】:STS视角 产学研合作模式 战略联盟模式 案例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导言9-19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综述10-15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16-19
- 1.4.1 研究意义16-17
- 1.4.2 创新之处17-19
- 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探讨19-25
- 2.1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追源19-20
- 2.2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探讨20-21
- 2.3 产学研合作的 STS 解读21-23
- 2.4 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23-25
- 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构建25-39
- 3.1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25-27
- 3.1.1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25-26
- 3.1.2 日本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26-27
- 3.2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经验借鉴27-28
- 3.3 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28-32
- 3.3.1 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要类型28-29
- 3.3.2 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点29-30
- 3.3.3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30-32
- 3.4 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的构建32-39
- 3.4.1 构建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32-35
- 3.4.2 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35-39
- 第四章 基于案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39-45
- 4.1 选择此案例的理由39
- 4.2 合作双方简介39-41
- 4.2.1 河南师范大学简介39-40
- 4.2.2 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40
- 4.2.3 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40-41
- 4.3 合作情况具体分析41-42
- 4.3.1 合作内容41
- 4.3.2 合作模式41
- 4.3.3 政府作用41-42
- 4.4 经验借鉴和启示42-43
- 4.5 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43-4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5.1 研究结论45-46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2 陈元志;;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3 蒋石梅;张爱国;孟宪礼;张旭军;;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4 张红兵;和金生;张素平;;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间知识转移的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年03期
5 李久平;姜大鹏;王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整合——一个理论框架[J];软科学;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光杰;分布式R&D网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郝雅风;企业技术改造投融资决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叶伟巍;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姚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杨胜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韩馥冰;高校知识创新联盟及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何泽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何银芳;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魏诗洋;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岩;中小企业网络:结构、资源与绩效[D];汕头大学;2007年
5 邵俊丽;跨国技术聪明中企业知识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海燕;基于知识共享的产学研联合创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2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