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
本文关键词: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传统科普教育模式以“惟科学主义”哲学观和“缺失模型”公众科普教育观为理念,因而,公众科普教育就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单一目标,由具有科学知识的人士向没有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众单向度的灌输科学知识,忽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关系等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忽视公众主体性,没有注意到公众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因此科普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构建以“公众理解科学”为理念,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并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施:(1)营造科普教育社会氛围,建设优良的科普教育环境;(2)政府推动、规划组织和领导,保障科普工作高效运行:(3)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广泛的社会科普组织体系;(4)大众传媒宣传配合,加强科技传播系统建设;(5)加强科普人力资源建设,创立高素质的科普队伍;(6)广泛吸纳资金,开辟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7)健全科普教育的法制建设,为科普教育提供法律保证;(8)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9)加强科普创新,为科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10)关注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提升公众整体科学素养。
【关键词】:公众科普教育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素养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32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前言7-8
- 第一章 导论8-11
- 第一节 问题引入8
- 一、公众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8
- 二、公众科普实践需要公众科普教育理论的指导8
- 第二节 科普教育发展历程8-9
- 一、前科学普及阶段8-9
- 二、传统科普阶段9
- 三、现代科普阶段9
- 第三节 相关概念分析9-11
- 一、模式的概念9-10
- 二、现代公众科普教育10
- 三、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10-11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分析11-16
- 第一节 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指导理念与目标11-12
- 一、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指导理念11-12
- 二、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目标12
- 第二节 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实施12-13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局限性13-16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构建16-48
- 第一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理念:公众理解科学16-21
- 一、公众理解科学的内涵16-17
- 二、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17-21
- 第二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目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21-27
- 一、科学素养内涵的演进22-23
- 二、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23-27
- 三、我国成人科学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27
- 第三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27-30
- 一、公众科普教育的主体27-28
- 二、公众科普教育的内容28
- 三、公众科普教育的手段28-29
- 四、公众科普教育的对象29-30
- 五、公众科普教育的效果30
- 第四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30-48
- 一、营造科普教育社会氛围,建设优良的科普教育环境30-31
- 二、政府推动、规划组织和领导,保障科普工作高效运行31-32
-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广泛的社会科普组织体系32-35
- 四、大众传媒宣传配合,加强科技传播系统建设35-39
- 五、加强科普人力资源建设,创立高素质的科普队伍39-43
- 六、广泛吸纳资金,开辟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43
- 七、健全科普教育的法制建设,为科普教育提供法律保证43-44
- 八、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44-45
- 九、加强科普创新,为科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45-46
- 十、关注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提升公众整体科学素养46-48
- 参考文献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宥;;从文本视角解读社会语境变迁对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刘兵;侯强;;关于科学传播与公众理解科学之关系若干问题[J];科协论坛;2005年11期
3 杨清媛;;从传统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4 何静;潘慧;;科技传播视角下的“科技进步活动月”——理论解读与理想传播模式[J];广东科技;2011年13期
5 李春景;;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国家科技重大决策的建议[J];创新科技;2011年07期
6 罗桂香;;科学传播与“敬畏自然”之争论对于科普的意义——广州科普讲坛2006年第一讲开讲[J];科协论坛;2006年05期
7 殷吉磊;丁平;;我校中药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2期
8 王路昊;刘立;;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一个STS的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8期
9 卢水平;沈谦芳;;发达国家科学政策评析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冯少英;;浅谈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琳;;“公众理解科学”视角下的体育与公众理解[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高哈·拉扎;苏吉·辛格;;印度25年来公众理解科学研究及科学传播简史[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红林;;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之我见[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4 李红林;曾国屏;;对米勒体系发展演变的考察——基于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的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王云岗;;公众理解科学与西藏科学普及[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何建华;林河山;;“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宪政之维[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卞毓麟;;新时期的天文教育和普及[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瑞贤;张卫;;中医科普要“科学”[A];2007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07年
9 刘培会;;国外科技馆展示多样性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10 王春生;;让天文学走进公众——北京二十中学开展天文活动的探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广菁;美国科促会如何推进公众理解科学[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尹传红;中国追赶现代的脚印 公众理解科学的阶梯[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刘莉;撕破科技神秘面纱促进公众理解科学[N];科技日报;2002年
4 李大光;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徐善衍 雷润琴;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科学[N];鞍山日报 ;2008年
6 徐善衍邋雷润琴;进一步推动公众理解科学[N];光明日报;2008年
7 孙珉;电视:公众理解科学的桥梁[N];人民日报;2001年
8 刘兵;以什么方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N];学习时报;2006年
9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公众理解科学”的反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张开逊;让公众充分地理解和享受科学[N];学习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萱;基于PUS指标的“科学文化”指数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郑保章;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洪昌;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湘竹;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黄时进;农村公众理解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房芳;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6 谷葳;电视科教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新理念[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敏;在国际背景下对《人民日报》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报道的案例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8 王玉;我国报刊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董国豪;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两次高峰[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程乐;有效提高重庆市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实效的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5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