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液化技术的专利态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0 13:17
煤炭液化技术研发成功对于解决我国油气资源短缺,平衡能源结构,推进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全球及中国范围内煤炭液化专利进行检索及分析,了解该技术在全球及国内的发展历史、最新发展状况及主要申请人的分布状况等,从而为煤炭液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来源】:煤炭技术. 2020,39(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煤制油技术全球专利的申请量趋势变化图
排名第1的作为荷兰国际能源和化工集团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其核心业务就是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电力、煤气化、化工和可再生能源,五大核心业务均涉及能源、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这也督促其在煤制油技术方面研究的必要。南非的萨索尔集团排名第4,它是南非1个进行大规模液化生产合成燃料的国际公司,在1955年便在南非凭借着南非约翰内斯堡建立了第1座煤变油工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又相继建立了2座工厂,萨索尔集团主要是使用间接液化技术,先将煤气化,然后合成燃料油和化工产品。历时60多a的发展研究,成就了它在煤制油技术领域的地位。法国石油研究所排名第6位,是1个从事石油、天然气和发动机领域科研开发、工业发展、教育培训和信息研究的独立机构,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勘探、生产、炼油、石化、发动机和石油产品应用等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所有层面。意大利的埃尼集团排名第9位,成立于1953年,当时主要用于供应意大利国内石油和天气然的使用。煤制油领域中的这些主流企业均实施全球性的经营战略与专利布局,专利申请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能源消耗巨大以及能源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1.4 煤制油中国专利分析
图3展示的煤制油技术中国专利申请量,从图3可以看出:在煤制油领域,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自1985年开始到2000年,一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均专利申请件数在20件左右。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煤制油技术重新得到重视,自2000年开始,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始出现增长状态,且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06年之后,专利申请量增长的比例加大,以2015年为例,较上一年度在煤制油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了269件。这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2006年开始中国相继推出煤化工的指导文件有重大影响。从2006年到2011年,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出台一个关于煤化工的指导文件:2006年,发改委连发2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t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以及“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2008年8月4日,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2009年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同时,从申请人数量的增长角度看,国内煤制油技术同样呈现多类型企业共同研发、合作申请日益增强的共生发展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个人之间交叉联合,产学研趋势日益明显。煤制油技术中国专利主要申请人排名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国内煤制油领域排名前10的申请人中有9位均来自于国内申请人,1位主要申请人来自国外,就是全球主要申请人中排名第1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可见,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不仅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具有主导地位,在专利布局上也很有规划,很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从图4中能明显看到,9位中国专利申请人中,有5位是企业,分别是排名第1、第3、第5、第8、第9的中石化、神华集团、新奥科技、北京神雾和赛鼎工程有限公司,有2所科研院所,是排名第1和第10的中科院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随后还有1所华东理工大学和个人申请人何巨堂。由此充分说明国内的煤制油技术领域的申请人之间也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煤制油技术的发展。个人申请人何巨堂以93件煤制油技术领域的专利排名国内申请人的第4,该申请人是洛阳狄拉克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以石油化工技术、煤焦油加工技术的开发、研究、技术咨询等为其经营范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基制油技术发展及专利动态研究[J]. 邢利平,刘平.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8)
[2]煤炭液化技术研发趋势、生命周期、前沿技术与影响因素——基于专利的视角[J]. 刘东霞,陈红. 情报杂志. 2017(07)
[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煤炭技术发展态势研究[J]. 支丽平,张珊靓. 煤炭工程. 2014(08)
[4]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煤制油技术发展概况[J]. 孙利芳,李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3(02)
[5]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生命周期判断方法[J]. 李春燕. 现代情报. 2012(02)
[6]基于专利网络的神华集团自主创新分析[J]. 巩军. 中国煤炭. 2011(09)
[7]煤直接液化催化剂专利信息分析[J]. 张晓煜,袁明. 神华科技. 2009(03)
本文编号:3580782
【文章来源】:煤炭技术. 2020,39(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煤制油技术全球专利的申请量趋势变化图
排名第1的作为荷兰国际能源和化工集团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其核心业务就是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电力、煤气化、化工和可再生能源,五大核心业务均涉及能源、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这也督促其在煤制油技术方面研究的必要。南非的萨索尔集团排名第4,它是南非1个进行大规模液化生产合成燃料的国际公司,在1955年便在南非凭借着南非约翰内斯堡建立了第1座煤变油工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又相继建立了2座工厂,萨索尔集团主要是使用间接液化技术,先将煤气化,然后合成燃料油和化工产品。历时60多a的发展研究,成就了它在煤制油技术领域的地位。法国石油研究所排名第6位,是1个从事石油、天然气和发动机领域科研开发、工业发展、教育培训和信息研究的独立机构,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勘探、生产、炼油、石化、发动机和石油产品应用等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所有层面。意大利的埃尼集团排名第9位,成立于1953年,当时主要用于供应意大利国内石油和天气然的使用。煤制油领域中的这些主流企业均实施全球性的经营战略与专利布局,专利申请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能源消耗巨大以及能源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1.4 煤制油中国专利分析
图3展示的煤制油技术中国专利申请量,从图3可以看出:在煤制油领域,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自1985年开始到2000年,一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均专利申请件数在20件左右。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煤制油技术重新得到重视,自2000年开始,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始出现增长状态,且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06年之后,专利申请量增长的比例加大,以2015年为例,较上一年度在煤制油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了269件。这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2006年开始中国相继推出煤化工的指导文件有重大影响。从2006年到2011年,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出台一个关于煤化工的指导文件:2006年,发改委连发2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t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以及“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2008年8月4日,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2009年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同时,从申请人数量的增长角度看,国内煤制油技术同样呈现多类型企业共同研发、合作申请日益增强的共生发展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个人之间交叉联合,产学研趋势日益明显。煤制油技术中国专利主要申请人排名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国内煤制油领域排名前10的申请人中有9位均来自于国内申请人,1位主要申请人来自国外,就是全球主要申请人中排名第1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可见,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不仅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具有主导地位,在专利布局上也很有规划,很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从图4中能明显看到,9位中国专利申请人中,有5位是企业,分别是排名第1、第3、第5、第8、第9的中石化、神华集团、新奥科技、北京神雾和赛鼎工程有限公司,有2所科研院所,是排名第1和第10的中科院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随后还有1所华东理工大学和个人申请人何巨堂。由此充分说明国内的煤制油技术领域的申请人之间也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煤制油技术的发展。个人申请人何巨堂以93件煤制油技术领域的专利排名国内申请人的第4,该申请人是洛阳狄拉克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以石油化工技术、煤焦油加工技术的开发、研究、技术咨询等为其经营范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基制油技术发展及专利动态研究[J]. 邢利平,刘平.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8)
[2]煤炭液化技术研发趋势、生命周期、前沿技术与影响因素——基于专利的视角[J]. 刘东霞,陈红. 情报杂志. 2017(07)
[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煤炭技术发展态势研究[J]. 支丽平,张珊靓. 煤炭工程. 2014(08)
[4]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煤制油技术发展概况[J]. 孙利芳,李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3(02)
[5]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生命周期判断方法[J]. 李春燕. 现代情报. 2012(02)
[6]基于专利网络的神华集团自主创新分析[J]. 巩军. 中国煤炭. 2011(09)
[7]煤直接液化催化剂专利信息分析[J]. 张晓煜,袁明. 神华科技. 2009(03)
本文编号:3580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58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