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31 22:05
本文关键词:基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赋予了科学技术新的诠释和意义。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成功转移,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许多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移是现当今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任务。与此,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根据国内外创新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中介机构承接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服务市场主体的需求、搭建丰富的信息交流平台,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生产力转移和应用的关键因素。 本文分别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针对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特点以及发展现状为出发点,从影响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出发,重点分析和研究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法律法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行业秩序、竞争方式和手段等。运用哲学思辨的思维方法对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哲学性审视和反思。进而提出公共性和整体自觉性的绿色发展理念。本文指出,科学技术成果无论是在转化性选择的思考中,还是在具体实现生产力转移的过程中,都应该将公共性作为思考和发展的思维前提。有意识有责任的完成生产力转移的每一个细节,有自觉有意识的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在第四个章节里,本文提出加大对公共性的传播和扩散,把公共性融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里,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性建议。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体系化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成功转移,发挥巨大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中介 科技中介机构 公共性 自觉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322.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3
- 第一节 选题背景9-10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0
- 一、 研究思路10
- 二、 研究方法10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一、 国内研究综述10-11
- 二、 国外研究综述11-13
- 第一章 科技中介机构的相关概述13-25
- 第一节 科技中介机构的含义、特点、分类13-19
- 一、 科技中介机构的含义13-16
- 二、 科技中介机构的特点16-18
- 三、 科技中介机构的分类18-19
- 第二节 与科技中介相关的理论概述19-25
- 一、 分工理论19-20
- 二、 交易成本理论20-22
- 三、 委托代理理论22-23
- 四、 逆向选择理论23-25
- 第二章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历程及问题25-35
- 第一节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概况25-26
- 一、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开始发展阶段(1978 年-1983 年)25
- 二、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形成发展阶段(1984 年-1997 年)25-26
- 三、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继续发展阶段(1997 年至今)26
- 第二节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取得的成绩26-28
- 一、 发展迅速,功能多样化26
- 二、 专业化强、水平高的队伍26-27
- 三、 管理监督机制逐步完善27
- 四、 投资主体的多样化27-28
- 五、 对技术创新的促进28
- 第三节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8-35
- 一、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内部问题28-31
- 二、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外部问题31-35
- 第三章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哲学性思考35-44
- 第一节 科技中介机构与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性思考35-37
- 一、 科技中介机构与科技成果的关系35-36
- 二、 科技中介机构与转化的选择性36-37
- 第二节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公共性思考37-40
- 一、 公共性38
- 二、 多余的技术38-39
- 三、 盲目的技术39-40
- 第三节 科技中介机构的自觉性40-44
- 一、 自发和自觉的区别41
- 二、 自觉与自觉性41
- 三、 自觉性的“公”和“私”41-42
- 四、 科技中介机构的自觉性42-44
- 第四章 促进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建议44-51
- 第一节 公共性理念的传播44-45
- 一、 公共理念的传播44-45
- 第二节 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和管理45-46
- 一、 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的培养机制45
- 二、 专业培训45-46
- 三、 技术经纪人的培养46
- 第三节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环境建设46-51
- 一、 政策环境46
- 二、 法律法规环境的建设和完善46-48
- 三、 完善行业组织的自律性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辉;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J];改革与战略;2002年Z1期
2 任志宏;;江苏:科技服务业的升级秘笈[J];华东科技;2007年10期
3 冯楚建,赵莉;科技中介机构:架构政府与市场的桥梁[J];科技与法律;2003年01期
4 谢富纪;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供需双方合作[J];科技管理研究;1999年01期
5 陈雄辉;;广东省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7期
6 孙静;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及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8期
7 赵定涛,魏玖长;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4期
8 赵康;社会中介组织还是专业服务组织?——中介组织概念名实辨[J];科学学研究;2003年03期
9 柴春锋,王凤坤;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趋向问题[J];理论探索;2005年04期
10 陈自芳;德国的技术中心及其借鉴意义[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1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