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8:06
本文关键词:广西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的科技决策一直是一个专家统治的领域,不具备专门知识的公众被认为无法理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和科学性而被排除在政策参与过程之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决策所产生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的已经决定着相关公众的生存权,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已经成为行政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主流趋势,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学术界对于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研究公众参与科技决策问题,主要涉及科技决策公众参与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必要性、公众参与动因、公众参与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公众参与有效性实践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即使有学者进行了有效性的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从参与人数、参与范围大小等公众参与的广度方面来研究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对于公众参与的深度和效度问题很少涉及。本文认为参与人数、参与范围只是公众参与广度方面的内容,而公众参与有效性不应只包含参与广度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包含参与深度和参与效度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了科技决策公众参与概念、参与形式、参与理论和动因分析的基础之上,将侧重点集中在对于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研究上,从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与效度三个方面对参与有效性进行分析,构建了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估体系,将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效度进一步划分为参与程度、参与渠道、参与范围、参与作用范围、自主程度、个体效应和整体效应等具体、可操作化的评估指标,并选择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以协商式民主和参与阶梯理论作为理论分析视角,对广西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广西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广西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广西公众已经通过社会公示、听证、信访、诉讼等制度参与到科技决策当中,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参与有效性仍存在着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效度三个问题。其中从参与的广度来说,主要有参与程度低、参与渠道缺乏多样化、参与范围小等问题;从参与的深度来说,存在参与作用范围小,参与自主程度低等问题;从参与的效度来说,存在个体效应和整体效应不佳的问题。产生有效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参与制度的不健全;传统决策模式的阻碍;传统文化模式束缚;科技发展发展和教育水平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阻碍;缺乏以公众、专家、决策者三者互动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改变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提供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渠道,降低公众参与成本;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决策范围;实行“多中心”的网络式治理,扩大公众参与作用范围;制定双向沟通和反馈模式,提高公众自主程度;提升公众参与个体博弈能力;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科技决策 公众参与 有效性 广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1.5;G322.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18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8-23
- 1.3 研究意义23-24
- 1.3.1 理论意义23-24
- 1.3.2 实践意义24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4-25
- 1.4.1 研究内容24
- 1.4.2 研究方法24-25
- 1.5 研究的创新点25-27
- 1.5.1 研究公众参与侧重点的创新25
- 1.5.2 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实践的创新25
- 1.5.3 通过评估体系分析公众参与有效性25-27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阐述27-37
- 2.1 相关概念界定27-30
- 2.1.1 公众参与27-28
- 2.1.2 科技决策28-29
- 2.1.3 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29
- 2.1.4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29-30
- 2.2 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基本理论概述30-34
- 2.2.1 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30-32
- 2.2.2 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一般途径与形式32
- 2.2.3 影响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因素32-33
- 2.2.4 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估体系33-34
-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视角34-37
- 2.3.1 协商式民主理论34-35
- 2.3.2 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35-37
- 第三章 广西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37-47
- 3.1 广西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概况37-39
- 3.2 广西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有效性及问题分析39-47
- 3.2.1 参与广度现状及问题分析39-42
- 3.2.1.1 公众参与意愿强,但参与实践少39-41
- 3.2.1.2 公众参与渠道不够多样化,有效性不足41-42
- 3.2.1.3 参与时间滞后,参与过程不持续42
- 3.2.2 参与深度现状及问题分析42-44
- 3.2.2.1 参与意见被忽略,利益表达途径被阻塞43
- 3.2.2.2 公众与决策方地位不平衡,公众被赋予的权力小43-44
- 3.2.3 参与效度现状及问题分析44-47
- 3.2.3.1 公众倾向于个体参与,博弈抗衡能力弱44-45
- 3.2.3.2 没有以集体为依托,组织化程度低45-47
- 第四章 广西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47-52
- 4.1 参与制度的不健全47-49
- 4.1.1 民主体制和制度保障不健全导致公众参与积极性受到抑制47-48
- 4.1.2 参与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了参与过程失序48-49
- 4.2 传统的政治文化约束49-50
- 4.2.1 “依附型”政治文化束缚了公众参与意识49
- 4.2.2 “官本位”思想严重,决策模式不够开放49-50
- 4.3 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50-51
- 4.3.1 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公众参与广泛性受到阻碍50
- 4.3.2 教育培训的缺失限制了公众科学素质和参与能力50-51
- 4.4 缺乏以公众、专家、决策者三者互动机制51-52
- 第五章 提高广西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对策52-62
- 5.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52-56
- 5.1.1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52-53
- 5.1.2 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53-54
- 5.1.3 健全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54-56
- 5.2 塑造“参与型”文化,促进公众参与渠道多元化56-58
- 5.2.1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56-57
- 5.2.2 提供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渠道,降低公众参与成本57-58
- 5.3 实行“多中心”的网络式治理,扩大公众参与作用范围58-60
- 5.3.1 建立政府、专家、公众多元互动的决策模式58-59
- 5.3.2 加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反馈59-60
- 5.4 促进公众参与组织化发展,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效应60-62
- 5.4.1 增强公众参与个体博弈能力,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个体效应60-61
- 5.4.2 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整体效应61-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艳军,张玉强;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理论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黄仁佳;;试论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期
3 王春婷;;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4 谈毅;;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过程组织与方法效能[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4期
5 陈庆云,曾军荣,鄞益奋;关于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几点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屠凤娜;;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治理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421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2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