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揭示了技术创新是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世界各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分析,发现世界发达国家均是由于采用了与之技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提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率才走上强国之路的。 论文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的动力模式。指出技术的推动及市场的拉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前提,而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创新动力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对影响创新动力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提出七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在对不同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保障组织模式实施的环境因素建设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合长沙市技术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产业化模式应用研究。指出长沙市有农业、矿产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与之相对应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设计单位等技术优势,有中小企业林立的产业优势,也存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相对不足,技术链与产业链脱节,缺乏围绕湖南省经济发展方向而形成的技术创新链及完善的公用研究平台等问题,根据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指出适宜于长沙市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是政府指导下的企业自主模式,并对成功实现这一模式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创新 产业化模式 创新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导论8-2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24
- 1.2.1 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10-11
- 1.2.2 对企业家及创新者个人动力的研究11-12
- 1.2.3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12-13
- 1.2.4 对技术创新形式(组织模式)的研究13-21
- 1.2.5 对技术创新宏观(环境建设)问题的研究21-24
- 1.3 论文研究方法、思路与框图24-26
- 第2章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模式及动力因素分析26-49
- 2.1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模式26-31
- 2.1.1 技术推动模式26-27
- 2.1.2 市场拉动模式27-28
- 2.1.3 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综合作用模式28
- 2.1.4 一体化模式28-30
- 2.1.5 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30
- 2.1.6 技术-经济-社会动力模式30-31
- 2.2 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因素分析31-36
- 2.2.1 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动力31-32
- 2.2.2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外动力因素32-36
- 2.3 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中企业家的动力因素36-41
- 2.3.1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36-37
- 2.3.2 影响企业家创新动力的因素分析37-41
- 2.4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创新者个体的动力因素41-43
- 2.5 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的时效性分析43-46
- 2.6 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因素分析46-49
- 第3章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模式49-60
- 3.1 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化模式49-51
- 3.2 科技型企业创业模式51-53
- 3.3 产学研合作产业化模式53-55
- 3.4 政府指导下的企业自主模式55-56
- 3.5 企业技术联盟模式56-57
- 3.6 产学研接力转化模式57-58
- 3.7 网络研究组织58-60
- 第4章 应用研究:长沙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60-84
- 4.1 长沙市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现状60-63
- 4.2 长沙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因素分析63-69
- 4.2.1 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因素分析63-64
- 4.2.2 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因素分析64-65
- 4.2.3 科技成果产业化环境因素分析65-69
- 4.3 长沙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69-77
- 4.3.1 动力因素70-72
- 4.3.2 组织因素72
- 4.3.3 环境因素72-77
- 4.4 长沙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与对策77-84
- 第5章 结语84-86
- 参考文献86-90
- 致谢90-9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敏;;关于推进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究[J];山西科技;2011年04期
2 本刊编辑部;;全省上下积极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精神[J];安徽科技;2011年08期
3 张学东;;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山西土木建筑设计院[J];科协论坛;2005年01期
4 汤占胜;;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7期
5 ;Simon Dale出任SAP亚太及日本区技术创新部负责人[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08期
6 张泽民;;挖掘创新资源 推动转型升级[J];江苏政协;2011年08期
7 江旅安;;技术创新——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J];科技与企业;1997年06期
8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神马腾飞的助推器[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9 常海星;;分析技术市场变化 看江苏科技发展[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10 高明贤;;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天津人大;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秦康;;论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赵满良;;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工程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徐小钦;;STS视阈下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李以章;刘仁忠;高杨帆;;湖北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人才竞争力问题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更新观念 牵线搭桥 积极助推党外专家科技成果转化[A];湖南省企业统战工作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科技创新贡献湖南”交流会经验材料汇编[C];2009年
6 徐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及误区[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田素妍;孟令杰;李玉清;;试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党明德;;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经纪人的培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孙娅范;余海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10 赵良辅;杨洪军;商敏凤;黄璐琦;;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仁辂 韩萱;专利大王:填补国内技术“空白”[N];扬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郭伟;还利于企 促科技成果转化[N];河北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卢疯 采写;自主创新引领新跨越[N];贵阳日报;2006年
4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委副书记 四川省省长 蒋巨峰;四川:技术创新贯“川”始终[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魏富强;亿利资源集团 技术创新凸现“自主性”[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6 赵聪;打造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N];广东科技报;2009年
7 记者 吴国瑛;首套科技成果转化丛书问世[N];上海科技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庞文渊;宝鸡科技成果转化富有创新[N];宝鸡日报;2006年
9 武义青;让技术创新为河北产品“补钙”[N];河北日报;2009年
10 赤兔;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N];中国企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段云龙;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5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周乐;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3 常宏;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5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7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俞其慧;中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奇志;提高株化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2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