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做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是云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政府作为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是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云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来看,政府的持续性投入是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资源性保证,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并找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其解决对策,是实现加快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 云南省科技厅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目前构建了四种类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省级创新团队、高端科技人才)的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框架。本论文主要针对上述四种类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结合笔者在省科技厅人事处工作的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人才资源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分类统计等方法,力图通过笔者所在处室及相关业务部门掌握的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其工作成效,分析其存在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内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经验,分析并提出今后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建议,同时也为云南省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云南省 人才资源管理 公共政策 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22.7;C96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导论10-2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1.3 研究综述11-15
- 1.4 研究方法15
- 1.5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1.5.1 人才15
- 1.5.2 科技人才15-16
- 1.5.3 高层次科技人才16-17
- 1.6 理论基础17-23
- 1.6.1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17-18
- 1.6.2 国内人才资源管理理论18-21
- 1.6.3 公共政策理论概述21-22
- 1.6.4 激励理论22-23
- 第二章 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23-45
- 2.1 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框架23-24
- 2.2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现状分析24-29
- 2.2.1 工作概况24-25
- 2.2.2 云南省"两类"人才现状分析25-29
- 2.3 云南省"两类"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分析29-32
- 2.3.1 云南省"两类"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成效29
- 2.3.2 提高了云南省的原始创新能力及学术技术水平29-30
- 2.3.3 促进了全省优势、特色与重点学科发展及省级创新团队建设30
- 2.3.4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30-31
- 2.3.5 为全省社会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31-32
- 2.4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现状分析32-35
- 2.4.1 工作概况32
- 2.4.2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分析32-35
- 2.5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成效分析35-37
- 2.5.1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总体成效35
- 2.5.2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成功案例35-37
- 2.5.3 案例综合评价37
- 2.6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37-41
- 2.6.1 工作概况37-38
- 2.6.2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38-41
- 2.7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成效分析41-45
- 2.7.1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总体成效41-42
- 2.7.2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成功案例42-44
- 2.7.3 案例综合评价44-45
- 第三章 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剖析45-55
- 3.1 共性问题——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建设相对滞后45-47
- 3.1.1 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人文环境尚未完全形成45-46
- 3.1.2 各部门人才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46
- 3.1.3 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46-47
- 3.2 共性问题——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结构、分布不尽合理47-49
- 3.2.1 人才所在单位分布较为集中48
- 3.2.2 人才的专业分布不尽合理48
- 3.2.3 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够平衡48-49
- 3.3 个性问题——云南省"两类"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存在问题分析49-52
- 3.3.1 个别入选人才作用发挥不够明显49-50
- 3.3.2 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认识不足50-51
- 3.3.3 "两类"人才工作的影响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51-52
- 3.4 个性问题——云南省创新团队选拔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52-53
- 3.4.1 缺乏顶层设计,某些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过宽或过窄52-53
- 3.4.2 未真正建立创新团队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53
- 3.4.3 创新团队资助力度有待提高53
- 3.5 个性问题——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存在问题分析53-55
- 3.5.1 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生活方面存在问题53
- 3.5.2 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待遇问题53-54
- 3.5.3 柔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管理问题54-55
- 第四章 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经验55-74
- 4.1 2003年以来全国人才工作发展历程55-56
- 4.2 国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成功经验及启示56-62
- 4.2.1 人才培养56-58
- 4.2.2 人才引进58-60
- 4.2.3 人才使用60-61
- 4.2.4 成功经验及启示61-62
- 4.3 国内各地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经验及启示62-72
- 4.3.1 国内各地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分析62-71
- 4.3.2 成功经验及启示71-72
- 4.4 未来全球人才竞争态势72-74
- 第五章 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主要对策和措施74-86
- 5.1 制定和调整公共政策是推进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74-76
- 5.2 着力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76-79
- 5.2.1 优化人文环境76
- 5.2.2 优化政务环境76-77
- 5.2.3 优化创业环境77
- 5.2.4 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77-78
- 5.2.5 改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制度78
- 5.2.6 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78
- 5.2.7 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考核及追踪管理78-79
- 5.3 调整新入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结构分布79-80
- 5.3.1 调整新入选高层次科技人才学科、地域及单位分布79
- 5.3.2 调整人才在云南省十大重点产业中的分布79-80
- 5.3.3 加大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80
- 5.3.4 重视中小型企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80
- 5.4 云南省"两类"人才培养工作对策建议80-83
- 5.4.1 将"两类"人才的称号和待遇分开管理80-81
- 5.4.2 充分发挥企业对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81
- 5.4.3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两类"人才,解决培养方式单一的问题81-82
- 5.4.4 加大对入选"两类"人才的资助力度82
- 5.4.5 加强对已出站"两类"人才的监管力度82
- 5.4.6 加大"两类"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扩大"两类"人才选拔范围82-83
- 5.5 云南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对策建议83-84
- 5.5.1 加强顶层设计,围绕重点领域或重点产业培育省级创新团队83
- 5.5.2 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并采取后续评价、滚动支持的资助方式83-84
- 5.5.3 加大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84
- 5.6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对策建议84-86
- 5.6.1 解决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后生活不便问题84
- 5.6.2 提高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待遇84-86
- 结论86-88
- 参考文献88-90
- 致谢9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洪波;;辽宁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李朝林;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许跃辉;欧洲公共服务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谢一帆;古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创新模式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徐谷波;;教师薪酬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周忠华;;实践教学:学业和就业(创业)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曾豪杰;张德选;;浅谈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高明;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宁;;基于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本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10 陆广品;教育产业与现代产业化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学审视——兼评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田汉族;;教育服务的经济学阐释[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一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务员诚信建设[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4 倪慧君;郭金喜;;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模式的博弈分析及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玉宗;;英国新公共管理实践评析[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赖诗攀;王红霞;;官僚制下的行政决策体制优化[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玉明;;美国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启示[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佘建国;孟伟;;健全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北京市怀柔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为例[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罗文剑;;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制度供给问题之窥探[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安府;我国企业家成长与激励研究[D];浙江大学;2000年
2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3 寇全安;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窦祥胜;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7 胡永远;替代效应下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魏立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文纲;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与预测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2 王晓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叶普万;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大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袁经文;中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现象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1年
5 薛辉蓉;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柯常松;安徽与邻省农业增长的比较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7 周永红;现代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冯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龚文海;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10 陈碧霞;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9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