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及知识流动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6 11:02

  本文关键词: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及知识流动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研究主题 引文分析 共引聚类 演化 知识流动


【摘要】:研究主题是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的不断变迁表征了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如何透过研究主题的演化规律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追踪研究主题的生命周期、演化变迁和知识的流动网络,为科研人员跟踪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提出了研究主题的内容演化特性的共引聚类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相结合的计量分析方法,从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梳理两个角度,分析了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和生命周期的变迁,从而全面的追踪研究主题的发展历程。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遴选“粗糙集”研究主题收录在Web of Science中1985-2011年的5555条文献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主题的时间序列共引聚类视图,通过词频-逆文档频率聚类标识算法分析了研究主题在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演化,通过Curve Fitting Toolbox进行研究主题的生命周期曲线拟合,从纵向梳理各个研究分支的演化和发展规模的变迁,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发现各研究分支的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的时间,为科研人员确定科研选题及制定合理的科研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研究主题的空间特性分析了知识流动现象,包括研究主题的知识输入输出情况。借助文献间的引证关系对知识流动的定义,并对知识扩散的主体和客体、知识流动的路径和方向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知识输入和输出的测度指标,通过Web of Science收集了1985—2011年间数据样本的引文和施引文献数据并绘制了引文分布图,对国家、机构、作者、学科的知识流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时期下知识流动的模式和扩散强度的变迁。同时,通过学科间的引证分布模式对比分析了研究主题的学科知识输出与吸收模式的演变,发现了研究主题支撑学科的发展变迁,同时为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新的交叉学科和优化学科布局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建立了把握某一研究主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新方法。
【关键词】:研究主题 引文分析 共引聚类 演化 知识流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0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1 研究主题演化特性的研究现状11-12
  • 1.3.2 研究主题知识流动特性的研究现状12-13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3-15
  • 1.4.1 研究内容13-14
  • 1.4.2 研究框架14-15
  • 第2章 研究所用的理论、方法和工具15-24
  • 2.1 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分析所用的方法15-19
  • 2.1.1 引文分析理论与方法15-17
  • 2.1.2 科学知识图谱17
  • 2.1.3 生命周期曲线分析法17-18
  • 2.1.4 多元统计分析法18-19
  • 2.2 研究主题的知识流动特性分析所用的方法19-21
  • 2.2.1 引文网络的知识流动特性19-20
  • 2.2.2 研究主题传播特性的表征方法20-21
  • 2.2.3 研究主题知识流动特性的测度指标21
  • 2.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数据来源21-24
  • 2.3.1 研究思路21-22
  • 2.3.2 案例的研究背景22-23
  • 2.3.3 数据来源23-24
  • 第3章 研究主题的发展历程演化分析研究24-43
  • 3.1 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分析24-33
  • 3.1.1 时间序列对学科主题动态演化研究的影响分析24-25
  • 3.1.2 研究主题的共引网络可视化图谱25
  • 3.1.3 不同时间序列下的研究主题动态演化分析25-33
  • 3.2 研究分支的生命周期演化分析33-42
  • 3.3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研究主题的知识流动特性分析43-62
  • 4.1 研究主题知识输出的计量分析43-56
  • 4.1.1 国家间知识输出模式的对比分析43-46
  • 4.1.2 机构间知识输出模式的对比分析46-50
  • 4.1.3 科研人员间知识输出模式的对比分析50-53
  • 4.1.4 学科间知识输出模式的对比分析53-56
  • 4.2 研究主题知识吸收的计量分析56-61
  • 4.2.1 国家间知识吸收模式的对比分析56-58
  • 4.2.2 机构间知识吸收模式的对比分析58-59
  • 4.2.3 学科间知识吸收模式的对比分析59-61
  • 4.3 本章小结61-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程;姚洁盛;庄永耀;;我国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的适应性学习机制研究[J];企业活力;2011年07期

2 唐剑;;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综述[J];西部商学评论;2010年02期

3 陈思源;;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长江论坛;2011年03期

4 谢辉;;企业效率来源及组织形式的演进逻辑与机理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5年S1期

5 窦开龙;;基于竞争态和亲景度的西北民族地区国外客源市场演化模式研究——宁夏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6 陈德富;杜义飞;倪得兵;李仕明;;技术能力演化路径与利基市场选择:MY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9期

7 刘艳华;于建朝;;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颉艳萍;;从晋商图书透视晋商研究[J];晋图学刊;2011年05期

9 ;中国首家民间金银币研究所成立[J];黄金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10 马国华;;国内外关于女性领导力的文献研究比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敖雪明;龙海英;王桂岭;;大震前震群的时空分布动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江淮;张晓云;;从国际代工到国际研发:价值链攀升的动态演化[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赵会群;孙晶;魏莹;王文文;;服务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方法研究[A];CCF NCSC 2011——第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涵信;沈孟育;;基于动态演化的最优化方法[A];近代空气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丽萍;张锐波;;气候变化与西北生态环境的动态演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6 王冀宁;;产权交易的动态演化格局及信号博弈学习机制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宋海斌;吴能友;江为为;张岭;;天然气水合物体系的动态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范锐;刘小辉;;企业实体构件动态演化模型[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9 王双绪;张希;江在森;陈兵;;强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变场信息动态演化的阶段性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10 沈超;刘振兴;;辐射带动态演化的粒子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伟强;求解塔里木盆地大型油气勘探难题[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记者 丁全利;中石化中地院携手大型油气勘探科研[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丁全利;中石化中地院携手大型油气勘探科研[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欣华;解决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难题[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西陵区得胜街小学副校长 杨凌云;如何确定校本教研主题[N];宜昌日报;2005年

6 于祥明;中石化求解塔里木大型油气勘探难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韩庆文邋陈果 郑毅特约记者 林兆雄;研究主题:城乡建设与资源节约[N];广东建设报;2007年

8 蒋本国;繁荣与秩序,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永恒主题[N];光明日报;2008年

9 王亚军 邱绵博 记者 孙亚光;红梅镇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N];通化日报;2006年

10 廖冬梅;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体会[N];中国教师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谢仲文;一种需求驱动、以体系结构为视图的面向软件动态演化的模型与方法[D];云南大学;2012年

3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林家宝;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信任及其动态演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蔡军;家电产品市场营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正军;市场运营环境下电力价格的动态演化及定价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潘晨苏;关系契约与产权结构[D];浙江大学;2006年

8 宋巍;Web服务组合动态演化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李长云;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动态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吴毅坚;面向网格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及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O从铋,

本文编号:576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576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