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8:40

  本文关键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技术评价 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矩阵距离时序赋权 次约束


【摘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科学技术评价体系是保证科学发展观能够被贯彻和落实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评价科学技术发展的好坏。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国家层面、典型省级行政区和副省级城市进行评价,对我国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位论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第三章是基于矩阵距离时序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第四章是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通过科技评价指标筛选和理性分析,构建了适用于国家层面的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客观地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评价模型,并对中国2007-2011年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2)通过R聚类-变异系数筛选出反映信息不重复且对评价结果影响显著的指标,构建了省级行政区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在Topsis中引入矩阵距离对截面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赋权,建立了基于矩阵距离时序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4个典型省级行政区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3)通过变异系数法对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打分。通过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次约束,建立了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0个典型副省级城市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揭示了影响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劣势因素。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特色: 一是通过在Topsis中引入矩阵距离、对不同年份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客观赋权,反映了评价指标与理想状态偏离程度越小的年份、其综合评价结果赋权越大的思路。改变了Topsis仅仅用于求解指标权重,无法对不同年份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赋权的现状。 二是通过对比不同评价地区在有、无次约束条件下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序差异,找出各评价地区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了不同评价地区科技发展关键要素的确定问题。弥补现有研究仅仅给出了评价对象的排序结果,无法确定影响各评价地区科技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的不足。 三是通过对同一评价地区在有、无次约束时排序位置的变化,得到影响该地区自身科技发展的优、劣势因素。改变了现有研究根据指标权重确定重要因素,无法反映不同评价地区具有不同重要影响因素的弊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技术评价 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矩阵距离时序赋权 次约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TABLE OF CONTENTS14-18
  • 图表目录18-20
  • 主要符号表20-21
  • 1 绪论21-42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1-22
  • 1.1.1 选题的背景21
  • 1.1.2 选题意义和应用价值21-22
  • 1.2 科学技术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22-36
  • 1.2.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22-26
  • 1.2.2 指标筛选方法的研究现状26-30
  • 1.2.3 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现状30-34
  • 1.2.4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34-35
  •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局限35-36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6-41
  • 1.3.1 科学技术发展评价的分类及特点36
  • 1.3.2 研究内容36-37
  • 1.3.3 各研究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7-38
  • 1.3.4 研究方法38-39
  • 1.3.5 总体框架及技术路线39-41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41-42
  • 2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42-57
  • 2.1 问题的提出42
  • 2.2 国家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2-46
  • 2.2.1 国家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42-43
  • 2.2.2 国家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的构建原则43-44
  • 2.2.3 国家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筛选44-46
  • 2.2.4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6
  • 2.3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的建立46-48
  • 2.3.1 科技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46
  • 2.3.2 科技评价指标的打分46-47
  • 2.3.3 评价指标的权重的确定47-48
  • 2.3.4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模型48
  • 2.3.5 评价模型的特色48
  • 2.4 中国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研究48-50
  • 2.4.1 样本的选取48-49
  • 2.4.2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综合评价49-50
  • 2.4.3 中国科技发展综合评价50
  • 2.5 中国科技评价实证研究主要结论50-54
  • 2.5.1 总体状况50-51
  • 2.5.2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51-54
  • 2.6 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与建议54-55
  • 2.6.1 加大科技投入,构建良好的科技发展平台54
  • 2.6.2 提高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力度54-55
  • 2.6.3 运用科技控制污染、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55
  • 2.6.4 繁荣技术市场,巩固企业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55
  • 2.7 本章小结55-57
  • 2.7.1 主要工作55-56
  • 2.7.2 主要结论56
  • 2.7.3 主要特色56-57
  • 3 基于矩阵距离时序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57-78
  • 3.1 问题的提出57
  • 3.2 区域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7-59
  • 3.2.1 区域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57
  • 3.2.2 区域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的构建57
  • 3.2.3 区域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筛选57-58
  • 3.2.4 区域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58-59
  • 3.2.5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59
  • 3.3 基于矩阵距离时序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59-65
  • 3.3.1 矩阵距离时序赋权科技评价模型建立的难点及思路59-61
  • 3.3.2 区域科技评价指标打分61-62
  • 3.3.3 区域科技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62-64
  • 3.3.4 基于矩阵距离时序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64-65
  • 3.4 典型省域科技评价实证研究65-75
  • 3.4.1 评价样本的选取65-66
  • 3.4.2 评价指标的打分66-67
  • 3.4.3 权重的确定67-71
  • 3.4.4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的科学技术评价71-73
  • 3.4.5 中国典型省份科技发展状况分析73-75
  • 3.5 对中国省级行政区科技发展的政策性建议75-76
  • 3.5.1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转移力度75-76
  • 3.5.2 加大广东、广西、四川、江西四省的科技投入力度76
  • 3.5.3 促进四川、云南两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76
  • 3.5.4 降低山西、新疆、云南三省万元GDP综合能耗76
  • 3.6 本章小结76-78
  • 3.6.1 主要工作76-77
  • 3.6.2 主要结论77
  • 3.6.3 主要特色77-78
  • 4 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78-96
  • 4.1 问题的提出78
  • 4.2 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78-85
  • 4.2.1 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78
  • 4.2.2 评价指标打分78-81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81
  • 4.2.4 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的建立及求解81-84
  • 4.2.5 评价的步骤84-85
  • 4.3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评价实证研究85-92
  • 4.3.1 样本的选取85-86
  • 4.3.2 基于关键因素判别的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评价86-91
  • 4.3.3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研究91
  • 4.3.4 影响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排名的因素聚类91-92
  • 4.4 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因素的遴选92-94
  • 4.4.1 影响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92-93
  • 4.4.2 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劣势因素93-94
  • 4.5 本章小结94-96
  • 4.5.1 主要工作94-95
  • 4.5.2 主要结论95
  • 4.5.3 主要特色95-96
  • 5 结论与展望96-99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96
  • 5.2 论文的主要结论96-97
  • 5.3 各章方法的异同点97
  • 5.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97-98
  • 5.5 研究展望98-99
  • 参考文献99-105
  • 附录A 中国2007-2011年科学技术评价指标原始数据105-109
  • 附录B 中国14个省份科技评价原始数据及评分结果109-118
  • 附录C 2011年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发展基于次约束的隶属度和排名118-11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119-120
  • 致谢120-121
  • 作者简介121-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常胜;毕军;黄蕾;李凤英;杨洁;;我国区域环境风险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唐俊;殷晓冬;张立华;张莉;;基于熵权和AHP的登陆地域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测绘科学;2010年S1期

3 尚天成;高彬彬;李翔鹏;张岩;;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4 李连结;姚建刚;龙立波;院晓涛;李会杰;;组合赋权法在电能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4期

5 陆金伟,达庆利;基于最小矩阵距离准则的一种群体决策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6 钱吴永;党耀国;熊萍萍;王正新;;基于灰色关联定权的TOPSIS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9年08期

7 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3期

8 张悦玫;迟国泰;许龙安;;基于熵权法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十五”期间的实证[J];管理学报;2009年08期

9 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10 周宇峰;魏法杰;;组合赋权法在企业效绩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618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18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