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对欧美主要国家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进行系统性研究,这是建立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研不端案例在不同国家屡屡发生,从制度层面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已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和科学共同体的共识。欧美等国在建立相应管理机构,颁布政策法规,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方面走在前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以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和处理程序为中心,涵盖科研不端行为界定、预防和披露制度等在内的综合治理体系,在应对科研不端行为,倡导科研诚信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欧美等主要国家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具体的科研制度环境和有效做法,形成整体的认识图景,而且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章在系统梳理欧美国家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各国的治理模式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并就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查处程序和预防及披露制度建设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由于各国的学术传统和政治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和科研机构主导型两种较为典型的治理模式,而这两种治理模式的不同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调查和处理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举报人激励和保护制度、良好科研行为的教育制度正逐渐成为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有利于科研人员明确科研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预防和披露制度建设有利于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披露,完善的调查和处理程序可以对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罚,这四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良好运作的总体框架。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我国只有积极借鉴欧美等主要国家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在概念界定、查处程序以及预防和披露制度建设方面加强探索,进一步完善防范和治理体系,才能逐步实现减少科研不端行为事件数量,提升科研诚信意识与学术道德水平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科研不端 治理体系 系统研究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4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1.2.1.1 科研不端行为的归因研究14
- 1.2.1.2 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体系研究14-16
- 1.2.1.3 科研诚信问题研究16-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20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20-22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22
- 1.5 本文的创新点22-24
- 第2章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构成及演进24-39
- 2.1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内涵及构成24-26
- 2.1.1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24
- 2.1.2 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程序24-25
- 2.1.3 科研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25
- 2.1.4 科研不端行为的披露制度25-26
- 2.2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的演进26-39
- 2.2.1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26-29
- 2.2.1.1 政策规范的颁布27-28
- 2.2.1.2 层级监管机构的建立28-29
- 2.2.2 欧美其他国家治理体系的独立建设29-33
- 2.2.2.1 德国治理体系建设29-30
- 2.2.2.2 英国治理体系建设30-31
- 2.2.2.3 其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31-33
- 2.2.3 科研不端行为监督治理的国际化33-39
- 2.2.3.1 专业协会的监督治理举措34-35
- 2.2.3.2 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应对措施35-36
- 2.2.3.3 国际性组织的相关举措36-39
- 第3章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主导模式39-53
- 3.1 政府主导模式及主要特点39-44
- 3.1.1 管理机构的独立性39-40
- 3.1.2 法规政策的强制性40-42
- 3.1.3 定义的可操作性42-44
- 3.2 科研机构主导模式及主要特点44-48
- 3.2.1 基层科研机构的主导性44-45
- 3.2.2 政策规范的指导性45-46
- 3.2.3 定义的正面引导性46-48
- 3.3 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点48-53
- 3.3.1 响应式监管形式48-49
- 3.3.2 基层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49-51
- 3.3.3 企业资助项目监管缺位51-53
- 第4章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53-68
- 4.1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变化53-56
- 4.1.1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定义及变化53-55
- 4.1.2 欧洲主要国家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变化55-56
- 4.2 科研不端行为界定的多视角分析56-63
- 4.2.1 政府视角中的科研不端行为56-58
- 4.2.1.1 可操作性考量57
- 4.2.1.2 经济性诉求57-58
- 4.2.2 科学共同体视角中的科研不端行为58-63
- 4.2.2.1 确保科研活动的独立性58-59
- 4.2.2.2 维持公众的信任59-61
- 4.2.2.3 认识论基础的差异61-63
- 4.3 科研不端行为界定的基本模式63-68
- 4.3.1 开放式模式64-65
- 4.3.2 分层式模式65-68
- 第5章 科研不端行为预防及披露制度68-84
- 5.1 良好科研行为教育培训制度建设68-78
- 5.1.1 美国良好科研行为教育培训制度68-71
- 5.1.2 欧洲国家良好科研行为教育制度71-73
- 5.1.3 良好科研行为教育的主要特点73-78
- 5.1.3.1 政府部门或资助机构的推动73-75
- 5.1.3.2 政策约束和项目支持的结合75-76
- 5.1.3.3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76-78
- 5.2 举报人激励和保护机制的主要特点78-84
- 5.2.1 政策规范中的举报人保护条款78-79
- 5.2.2 处理过程中举报人的激励和保护措施79-81
- 5.2.3 举报人的咨询扶助措施81-84
- 第6章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84-98
- 6.1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分析——以伯尔曼案例为例84-90
- 6.1.1 伯尔曼案例的缘起84-85
- 6.1.2 伯尔曼案例的调查过程及依据85-88
- 6.1.2.1 佛蒙特大学内部调查阶段85-86
- 6.1.2.2 科研诚信办公室调查阶段86-87
- 6.1.2.3 联邦检察长办公室调查阶段87-88
- 6.1.3 伯尔曼案例的处理结果及反思88-90
- 6.2 欧美其他国家查处程序建设90-93
- 6.3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主要特点93-98
- 6.3.1 查处程序的规范性93-94
- 6.3.2 查处形式的差异性94-96
- 6.3.3 综合性处理模式96-98
- 第7章 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98-116
- 7.1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发展现状98-100
- 7.1.1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政策规范98-99
- 7.1.2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组织机构99-100
- 7.2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媒体介入模式及主要特点100-107
- 7.2.1 媒体介入模式的内涵和特点100-103
- 7.2.1.1 媒体介入的全程性100-102
- 7.2.1.2 介入模式初步成型102
- 7.2.1.3 媒体的联动性增强102-103
- 7.2.2 媒体介入模式的成因分析103-104
- 7.2.2.1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特点103
- 7.2.2.2 处理机制尚不完善103-104
- 7.2.2.3 科研机构的保护主义104
- 7.2.3 媒体介入模式的不足104-107
- 7.2.3.1 专业壁垒的限制105
- 7.2.3.2 问题焦点的转移105-106
- 7.2.3.3 举报双方的负面影响106
- 7.2.3.4 媒体的审判效应106-107
- 7.3 加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建设的对策107-116
- 7.3.1 科研不端行为界定的可操作性107-109
- 7.3.2 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规范性109-112
- 7.3.3 科研不端行为预防和披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112-116
- 结语116-118
- 参考文献118-126
- 致谢126-12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J];大豆科学;2009年06期
2 ;教育部: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吴琴南;德国加强控制科研不端行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1期
4 戴闻;关于亨德里克·舒恩及其论文共同署名作者在科学工作中不端行为可能性的调查委员会报告的前言部分[J];物理;2003年02期
5 ;媒体聚焦[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22期
6 黄育馥;美国专业人才的学术道德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田大山;;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与道德因素[J];科技导报;2009年07期
8 任海军;;美国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维护学术界公平和正义[J];生活教育;2009年05期
9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佐红琴;;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的责任[J];新疆新闻出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明纯;蒋美仕;;科研不端行为后果的分析视角及其框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蒋美仕;;美国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机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费艳颖;;我国科技诚信体系构建的路径考量[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林美;;端正学风 净化象牙塔——透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马智;孙治安;赵建逸;;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剖析[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明;;高校科技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on Global Govermance of Science to the Science,Economy and Society Directorate;刘俊香;;科学的全球管治[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8 郭志蜂;洪瑾;;浅析科研伦理体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丹红;;《科学》杂志介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裁不端科学行为[A];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五期[C];2005年
10 王秀清;张俊英;郭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分析[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智军;科研不端需标本兼治[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杨文利;科技部设立专门机构查处科研不端行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3 杨文利;科技部重拳惩治科研不端行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记者 金振蓉;我国首次将科研不端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N];光明日报;2006年
5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存在7种不端行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6 ;整治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 构建健康的学术氛围[N];联合时报;2006年
7 章轲;杜绝“汉芯”门科技部立法严惩科研造假剽窃[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刘效仁;遏制学术不端需要“紧箍咒”[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刘恕;科技部发布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冯竞;重庆科研造假将受严厉处罚[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美仕;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体系的理论与范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胡剑;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丹丹;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道德的失范与重建[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琳;政府科研投资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何苗;科研不端行为背后的制度缺陷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胡二龙;诚信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不端行为监管机制及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李新媛;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对策[D];重庆大学;2011年
5 何苗;科研不端行为背后的制度缺陷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兴东;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吕群;学术不端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万聪;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杨上上;美国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经验与启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丹;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3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5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