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网络即时通讯技术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22:31

  本文关键词:网络即时通讯技术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 即时通讯 科技传播 信息 影响


【摘要】: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的诞生不仅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就其本身而言,其也是一种新的信息和知识。网络即时通讯技术作为新时代最有力的媒介之一,不仅大大加快了科技传播的速度,方便了科技知识的大众化共享,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当今时代热门的一种信息和资源,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为科技传播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和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速度过快,也带来管理上的滞后,出现了网络即时通讯在传播科技信息时“失真”、“失难”甚至“传谣”等问题。 本文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讨论网络即时通讯技术对科技传播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从而揭示其对科技传播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本文的具体思路是:首先,概述网络即时通讯技术的含义,介绍国内外最新流行的几种即时通讯工具,并对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特点作系列分析。其次,阐述科技传播的概念、发展历程,分析即时通讯技术对传播科技知识带来的社会现状和未来趋势。再次,总结即时通讯技术对科技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如科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科技传播渠道的去时空性、开放性;科技传播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科技传播者和受众的新变化等。探讨网络即时通讯技术给科技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其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式。最后,,为促进科技传播的良性发展,要从政府、媒体、传播者和受众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如政府要做好传播中的引导、舆论调控,媒体要减少科学信息的不确定性、传播者与受众需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等等,积极促进科技传播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 即时通讯 科技传播 信息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G3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选题依据9-10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10-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12-13
  • 1.4 重难点及创新点13
  • 1.5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网络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14-21
  • 2.1 网络即时通讯技术的含义14-15
  • 2.2 几种新型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15-17
  • 2.2.1 国内15-16
  • 2.2.2 国外16-17
  • 2.3 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特点17-21
  • 2.3.1 即时、快速18
  • 2.3.2 互通、互联18-19
  • 2.3.3 便宜、便捷19-20
  • 2.3.4 个性、亲和20-21
  • 第3章 科技传播在网络即时通讯时代的新发展21-29
  • 3.1 科技传播的涵义21-22
  • 3.1.1 定义21-22
  • 3.1.2 作用22
  • 3.2 科技传播的发展历程22-25
  • 3.2.1 口语传播阶段22-23
  • 3.2.2 口语与文字共同传播阶段23-24
  • 3.2.3 口语、文字、电子技术并行传播阶段24-25
  • 3.3 网络即时通讯时代科技传播的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25-29
  • 3.3.1 社会现状26-27
  • 3.3.2 未来趋势27-29
  • 第4章 网络即时通讯技术给科技传播带来的影响29-41
  • 4.1 正面影响29-36
  • 4.1.1 科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碎片化29-31
  • 4.1.2 科技传播渠道的去时空性、开放性31-32
  • 4.1.3 科技传播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性32-34
  • 4.1.4 给科技传播者与受众带来的新变化34-36
  • 4.2 负面影响36-41
  • 4.2.1 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36-37
  • 4.2.2 舆论难以管控37-38
  • 4.2.3 科技传播的不平衡性38-39
  • 4.2.4 科技传播的滥用、盗用39-41
  • 第5章 发挥网络即时通讯技术积极影响的对策41-46
  • 5.1 政府方面41-42
  • 5.1.1 做好传播中的方向引导41-42
  • 5.1.2 做好传播中的舆论调控42
  • 5.2 媒体方面42-43
  • 5.2.1 多角度、多渠道传播42-43
  • 5.2.2 重视科技传播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43
  • 5.3 传播者与受众方面43-46
  • 5.3.1 作为传播者,努力提供正确、优质的信息43-44
  • 5.3.2 作为接收者,增强辨别能力并做好信息的及时反馈44
  • 5.3.3 培养传受二者的科学素养44-46
  • 结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跃捷,金梦玉,吴风;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乔歆新;来水木;沈模卫;张锋;陈硕;;即时通讯软件使用动机的探讨[J];应用心理学;2007年02期

3 许亚丹,单泠;科技传播的作用分析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2期

4 黄时进;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的哲学背景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N];科技日报;2000年



本文编号:669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69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3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