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3:09

  本文关键词: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 创新 文化产业 科技产业 动力机制 运行机制


【摘要】:文化与科技自古就如影随形,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带来革命性变化,科技既是文化的有机因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与载体。当今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动力,推动了产业边界的消失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历史经验表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互动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科学已达到了一个分水岭,若要继续迅速进步,它们就必须统一起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开创一个新的复兴。这也意味着在科技迸发出强大力量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迸发出新的活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熠熠生辉。作为一个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重任的上海,目前正致力于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这就意味着上海必须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发挥城市的创新功能。因此,上海就必需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承接国家任务,贯彻落实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理念,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上海为典型,选取其文化与科技融合为对象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梳理。第二部分采用回归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析和评价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和构建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推动机制。第四部分提出了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有序运行的对策建议。最后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 创新 文化产业 科技产业 动力机制 运行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22.7;G12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的背景12-13
  • 1.2 研究的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14
  • 1.2.2 实践意义14
  • 1.3 研究现状14-17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4-15
  • 1.3.2 国内文献综述15-17
  • 1.4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17-20
  • 1.4.1 研究思路17-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学理性分析20-29
  • 2.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20-23
  • 2.1.1 文化的科技要素20-21
  • 2.1.2 科技的文化要素21-22
  • 2.1.3 文化与科技融合22-23
  • 2.2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机制23-24
  • 2.2.1 机制23
  • 2.2.2 动力机制23-24
  • 2.2.3 运行机制24
  • 2.3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分析24-26
  • 2.4 融合模式26-29
  • 2.4.1 理论层面的融合模式26-27
  • 2.4.2 实践层面的融合模式27-29
  • 第三章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析评价29-44
  • 3.1 历史回溯29-35
  • 3.1.1 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史29-32
  • 3.1.2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史32-35
  • 3.2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线性分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35-40
  • 3.2.1 数据选择35-37
  • 3.2.2 模型的选择37-40
  • 3.2.3 结论分析40
  • 3.3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评价40-44
  • 3.3.1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及赋权40-42
  • 3.3.2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42-43
  • 3.3.3 结论分析43-44
  • 第四章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比较研究44-59
  • 4.1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的政策比较44-46
  • 4.1.1 人才政策44-45
  • 4.1.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其他政策45-46
  • 4.2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的指标比较46-59
  • 4.2.1 人才资源46-47
  • 4.2.2 发展规模47-50
  • 4.2.3 财力投入50-51
  • 4.2.4 产业竞争力51-57
  • 4.2.5 展示平台57-58
  • 4.2.6 结论分析58-59
  • 第五章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59-67
  • 5.1 动力机制要素59-60
  • 5.1.1 利益的驱动力59
  • 5.1.2 政策的推动力59-60
  • 5.1.3 市场的拉动力60
  • 5.1.4 科技的推动力60
  • 5.2 运行机制要素60-61
  • 5.2.1 创新人才60-61
  • 5.2.2 资源配置61
  • 5.2.3 融合环境61
  • 5.2.4 政策保障61
  • 5.3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61-67
  • 5.3.1 确定分析指标矩阵62
  • 5.3.2 无量纲化处理62-63
  • 5.3.3 求两级最大差和两级最小差63-64
  • 5.3.4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64-65
  • 5.3.5 结论65-67
  • 第六章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机制建构67-72
  • 6.1 目标与原则67
  • 6.1.1 目标67
  • 6.1.2 原则67
  • 6.2 动力机制的建构67-69
  • 6.2.1 利益驱动机制67-68
  • 6.2.2 政策引导机制68
  • 6.2.3 市场导向机制68-69
  • 6.2.4 科技推动机制69
  • 6.3 运行机制的建构69-72
  • 6.3.1 人才保障机制69-70
  • 6.3.2 资源配置机制70
  • 6.3.3 融合环境机制70
  • 6.3.4 政策保障机制70-72
  • 第七章 大力推进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对策建议72-77
  • 7.1 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72-73
  • 7.2 完善财政投入政策73
  • 7.3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73-74
  • 7.4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74-75
  • 7.5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75
  • 7.6 努力搭建成果转化和展示平台75-77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77-79
  • 8.1 总结77-78
  • 8.2 不足与展望78-79
  • 参考文献79-82
  • 附录82-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90-91
  • 致谢91-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博隽;;经济借重文化力[J];浙江经济;2007年21期

2 李自然;周传慧;;论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J];满族研究;2009年04期

3 潘捷军;汤敏;徐鹏;;全国各地“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01期

4 陈宝良;晚明文化特质初探[J];中州学刊;1990年01期

5 秦红,王保君;中西文化特质的差异及其对文艺与习俗的影响[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02期

6 何毛堂;黑衣壮文化传统的吸纳性与排他性——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一[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7 梁江;;关于西部开发的文化忧思[J];粤海风;2000年06期

8 魏义霞;;也谈新文化与传统文化[J];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06期

9 鲁迟,宝华;国漆文化应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J];中国漆业;2002年02期

10 李玉林;先进文化特质与建设先进文化[J];探索与求是;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彩霞;;南京历史文化之品格及其传承机制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赵金凤;;文化产业的科学划分是搞好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关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顾春红;;浅谈疗养院文化建设[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在;杨建生;;从精神态文化到物质态产业——兼论艺术之于文化产业的价值[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文霞;;论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7 何星亮;;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性[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路宁;;卓有成效地进行创新文化生态系统建设[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9 谢爱临;;文化是一种力量——遵义文化问题探析[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守祥;;论寿光的文化特质[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军;凝聚各方力量建设文化强市[N];宿迁日报;2011年

2 ;全面开创林区特色文化大展大繁荣新局面[N];伊春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林金华 驻广东记者 彭海霞;构筑国际化文化城区[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记者 周骥;让文化遗产重放光芒 促文化强市焕发活力[N];宁波日报;2013年

5 吉狄马加;对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N];青海日报;2007年

6 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2008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总结讲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固原市纪委监察局 祁强;廉政文化建设应注重做到“四个结合”[N];固原日报;2008年

8 杨婵;文化认同与文化名城建设[N];中山日报;2009年

9 暨南大学创新型城市课题组 代明 周飞媚;培植创新型城市的文化特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曹平择;让文化点击财富[N];中国财经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完德加;热贡年都乎村“於菟”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曾静;“瓷路”与“道路”:央视瓷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隐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晁岱宁;文化相连: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文化资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樊雨辰;纺织服装企业文化特质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5 吴昭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手机文化建设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6 江钰青;可口可乐品牌文化的嬗变[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吴晶晶;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8 陈蕾;论京都的庶民文化[D];南京大学;2012年

9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巴丽扎提;汉哈互译中的文化背景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1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81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