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
【摘要】: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中国 科学传播 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分类号】:G322
【正文快照】: 中国的科学传播事业目前有三个名称并存,按照它们历史久远程度排序分别是:“科普”(1950年代以来)、“科技传播”(1990年代以来)与“科学传播”(2000年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并非随意使用。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三种模式。虽然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兵;侯强;;科学传播中的科学与常识[J];科学;2005年05期
2 谭小琴;;科学传播:我们迷失了什么[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3 谢彦;;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科学传播[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4 杨建华;舒志彪;;不同学部院士科学传播行为对比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5 杨清媛;;从传统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6 翟杰全;;科学传播: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开放[J];科普研究;2012年05期
7 孟静雅;;浅谈科学“危机”下的科学传播[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8 姜照君;;媒介变迁视角下我国科学传播的理念转向及路径选择[J];文化产业研究;2013年00期
9 许志晋,毛宝铭;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10 张晶;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理念引入“科学”的历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峥华;;建构主义思想下对科学传播社会语境的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秀花;;气象科普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李秀菊;何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与实践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4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7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707308.html